为您找到与新闻编辑职称论文 新闻传播学好写吗相关的共200个结果:
编辑是一种工作类别,也是一类职业身份。指对作品等进行编写。从事此项工作的人士,中文被称为“编辑”或“修改”,编辑属于一种职业,其对应英文词汇为Editor。编辑工作的主要负责人为主编或总编辑(总编)。研究编辑基础理论、编辑活动规律及编辑实践管理的综合性学科,属于人文科学范畴。编辑工作是现代出版事业的中心环节。以下是今天读文网小编为大家精心准备的:新时期电视新闻编辑应具备的素养和能力分析相关论文。内容仅供参考,欢迎阅读!
关键词:电视新闻,编辑能力
经济的快速发展,带来的是科技的进步、生活水平的提升以及信息传播速度的不断加快,同时人们在精神追求上也有了更高的标准,对于电视新闻的要求也有所提升。因此电视新闻也由预制式逐渐向直播式转变[1],这样就对电视新闻编辑的素养和能力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电视新闻栏目与报纸和广播新闻栏目的根本区别在于,电视新闻不光只有文字上的表述,在节目播出时还要有新闻现场的视频资或系列的图片资料。这样对于电视新闻编辑来说,需要有更高的新闻素养和相关的能力,下面将主要从6个方面对这些素养和能力进行描述。
1.1 坚定的政治立场和辨别是非的能力
在新的发展时期下,对于一个合格的电视新闻编辑来说首先的就是要坚定自己的政治立场,自觉自愿的与党和国家保持高度的一致,致力于全党全国的大局,使新闻栏目能够正确引导社会的舆论导向。在坚定的政治立场的支撑下,还要对于发生的新闻事件有充分的辨别能力,在突发事件面前保持头脑清醒,对事件的中的是非对错有一个正确的辨别,采取正确的方式向广大观众报道整个新闻事件,避免自身栏目的报道给观众造成歧义,从而误导了广大群众。总之,坚定自己的政治立场和对新闻事件的辨别是非的能力是一个合格的电视新闻编辑首先具备的素养和能力,也是电视新闻节目水准的重要保证。
1.2 新闻素养和敏锐的观察能力
一个合格的新闻编辑需要具备的基本素养就是新闻素养,表现在这个新闻编辑对于新闻价值的判断[2]。而一个优秀的电视新闻编辑,不仅要知道新闻中潜在的意义更要对新闻有一定的策划和报道能力,同时还要对新闻报道所受到的效果有一定的预测能力。这就要求电视新闻编辑在拥有新闻素养的同时,还要拥有对于新闻事件的敏锐的观察能力,运用这种能力在众多的新闻稿件中发现真正具有新闻价值的优秀稿件,从而保证新闻节目播出的效果,这是在新时期下电视新闻编辑必须具备的能力。
1.3 专业知识素养和一定的新闻采编能力
在当前的社会发展中,不管你从事的是什么职业,都需要一定的专业知识,电视新闻编辑也不例外。对于一个电视新闻编辑来说,专业知识素养是其进行新闻编辑工作的基本保证[3],为编辑者的工作提供专业的技术支持。与此同时,一定的新闻采编能力也是新时期下电视新闻编辑需要具备的能力之一。在新时期的发展背景下,社会上的各行各业都在快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文化教育水平都在不断提高,并且在当前的发展中,几乎涵盖了科学技术、经济等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因此就要求电视新闻编辑者的专业能力需要多方发展,紧跟时代发展方向。而采编工作就是其中一个重要的方面,采编工作顾名思义就是采访与编辑工作。其中的采访是电视新成型中的一个基本性的工作,一个优秀的电视新闻编辑只有具备一定这方面的能力,才会真正理解工作在新闻一线的记者的辛苦付出,才会认真的对待每一份来之不易的新闻稿件,进而编辑出更趋完美的新闻,促进电视新闻的高质量发展。
1.4 美学素养和审美能力
电视新闻的美主要表现在其展现出来的语言文字以及画面,因此,若想增加新闻节目的观赏性,就需要编辑人员具备一定的美学素养和正确的审美能力。新闻不同与普通作品的是,它能够使观众获得精神和思想上双重享受,与文学作品相比,需要更能使观众产生共鸣。一个成功的电视新闻栏目是能够将新闻中的文字、语言、影响资料等要素完美的糅合在一起,这就需要电视新闻编辑能在大量的影像资料中挑选出最适合、最能吸引观众的视频、影像资料,同时对于呈现出来的画面的色彩上也有一定的调节能力,使其更符合观众的审美需要。这就是新闻编辑的美学素养和审美能力的重要体现,因此电视新闻编辑的美学素养和审美能力对电视新闻栏目的质量有着重要的作用。
1.5 技术素养和剪辑能力
新时期下电视新闻编辑需要具备的技术素养主要体现在剪辑工作上,剪辑工作涵盖了三个环节,即大量新闻的剪辑组合工作、单个新闻的剪辑成片、切换导播工作。这样就需要新闻编辑人员具备一定的剪辑能力,保证新闻节目及时有效的推进。同时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现在的新闻节目大多是以“现场直播”的方式推进的,这样的呈现方式需要在电子计算机技术的帮助下才能完成,因此,要求我们的电视新闻编辑人员在工作的过程中,要注重对新技术的充分掌握,保证新闻播报的质量和连贯性。
1.6 文学素养和策划协调能力
在当今的新闻行业中,采集拍摄和编辑工作已逐渐分离,电视新闻编辑需要对记者采集回来的新闻稿件进行一定的加工修改,这就要求编辑人员有一定的文学素养,从而保证新闻的质量。而在策划协调能力上,这是一个新闻编辑获得有效新闻信息的必需能力,协调好自身与一线记者的关系,保证沟通交流的顺畅性,从而促进自己的工作的顺利推进。因此,一位优秀的电视新闻编辑人员,不仅要对每一份新闻稿件有一定的额加工修改能力,还要回协调和策划好新闻节目播报的流畅性,这样,才能确保新闻节目的效果。
在社会发展迅速的今天,传媒行业一直走在发展的前端,新闻栏目更是站在整个传媒行业的前端,其竞争性可想而知,因此要想在竞争激烈的新闻栏目中占据有利地位,作为促进电视新闻栏目发展的重要支撑的新闻编辑,需要在工作中不断提高自己的能力和素养,同时,除了需要具备的上述六个方面的素养和能力外,还有许多其他方面的能力和素养,在新时期下,我们的电视新闻编辑只有在平时的工作中不断的探索发现,并注重自己知识能力储备的不断提升,这样不仅使自己在新闻行业中创造属于自己的天地,更是电视新闻栏目发展的重要支持。并且电视新闻编辑在不断提升自我能力素养的同时还要不断加强自身的思想意识教育,强化责任意识,具备强烈的政治责任感,始终保持严谨的工作态度,以实事求是的精神投入到自身的工作中去,保证新闻节目的深度、思想以及质量,促进电视新闻的更好发展。
相关文章:
浏览量:2
下载量:0
时间:
广播电视是通过无线电波或通过导线向广大地区播送音响、图像节目的传播媒介,统称为广播。只播送声音的,称为声音广播;播送图像和声音的,称为电视广播。以下是今天读文网小编为大家精心准备的:围绕观众研讨广播电视新闻编辑方法探讨相关论文。内容仅供参考,欢迎阅读!
作为传播机构的信息产品类型之一,广播电视新闻面向于广大群众,即受众在共性需求的驱使下,会定时收看广播电视新闻节目。而广播电视新闻的编辑工作,将围绕以下观众的共性需求,针对性开展。
1.1 信息需求
大众了解广播电视新闻的目的,是为了从新闻节目中攫取有用的信息,譬如民生、财经、军事、经济等信息,并希望通过信息的获取,满足自身对信息的知晓需求,譬如了解社会行情、财经知识等。据笔者了解,目前收视率排名前12位的广播电视新闻节目中,信息类的广播电视新闻节目有8个,其余的为娱乐类节目。由此可见,在当今社会的广播电视传媒机构中,观众更为青睐于新闻信息 ,藉此了解客观世界的形势和变化。
1.2 时效需求
社会的飞速发展,各类信息可谓瞬息万变。“先知为快”是大多数人对信息的时效需求心理。譬如比别人先知道某类信息,就能掌握人际传播的主动权,拓展社交话题内容,在交谈中获取情绪的快感。另外,类似于经济、财经等专业信息的掌握,能够让自己更快地适应社会,比方说最近股市行情大起大落,股民会通过各种渠道了解股市行情,财经类和经济类新闻为主要的渠道之一,以期通过新闻渠道获取最新的信息,作出股市买卖的准备判断。
1.3 真实需求
广播电视媒体的职责,就是将有关的媒体信息,真实无误地呈现在公众面前。而正是因为电视广播媒体具有权威性的特征,社会大众才会将媒体视为获取新闻的主渠道,但与此同时,对广播电视新闻内容的真实性,将提出更高的要求。当前某些广播电视新闻,内容有失翔实,不仅无法起到辅助观众做出正确的信息甄选,而且可能误导观众,该问题需要在新闻编辑时,予以重点纠正。
基于广播电视新闻的观众需求,为迎合观众的这些需求,广播电视新闻媒体单位,需要在进行新闻编辑时,紧扣观众的实际需求,让新闻内容通俗易懂、信息量充实、情境性强。
2.1 通俗易懂
由于观众的教育背景、知识涵养等差异性大,广播电视新闻面向全社会,如果其内容晦涩难懂,可能会影响观众对新闻信息内容的有效接收。对此,笔者建议在新闻编辑时,仔细甄选、整合有关的文字、声音和画面等,让新闻内容通俗易懂。首先是新闻信息整合时候的“软硬”搭配,类似于文件、会议类的新闻,其内容难免会枯燥乏味,并且夹渣诸多专业性的信息,对于这种“硬”新闻,可灵活穿插各种实际的案例,譬如在报道抗洪救灾新闻会议时,加入受灾区域现场的视频报道,观众才能够切身体会洪灾的严重性和危害性。
其次是播音文字稿编辑时,要将生硬的书面化语言,以大众化、口语化、平民化的表达方式,让语言更为浅显易懂,比方说对话式的新闻、脱口秀类的说新闻,将降低新闻信息传播时与观众的空间距离,只有进行大胆尝试,才能够吸引观众关注广播电视新闻节目,但值得一提的是,语言文字的精炼,还必须兼顾信息的逻辑性,类似于当前某些娱乐新闻??嗦的口语化报道方式,严重欠缺逻辑向的情况,要果断予以避免,只有保证希望编辑思路的清晰和明确,观众在潜在新闻主线的引导下,才能够迅速领悟新闻的内容。再次是声音编辑的要求,广播电视新闻以声画有效结合的方式,其中声音有同期声、现场声、辅助音乐几种,这些声音的合理搭配,譬如报道某公园春暖花开的新闻,以轻音乐烘托画面,自然能够吸引观众的注意。
2.2 信息量控制
广播电视新闻报道的目的,就是将信息全部呈现在观众面前,对于信息的取舍,也是新闻编辑的难点所在。一方面是合理删减新闻信息,编辑时结合新闻的主旨,从采访、搜集的新闻素材当中,在认真分析和判断的基础上,将与新闻主旨无关,或者联系不大的素材,进行删减,侧面要求在采访和搜集新闻素材时,尽量多拍摄更多画面和多搜集相关素材资料,以便扩大编辑增减的弹性空间。
另一方面是根据新闻的大背景,链接相关的其他新闻,同样能够增加新闻内容的有效信息量,譬如报道汕尾市毒贩宣判大会的新闻,除了如实反映大会的现场情况、宣判结果,大可链接2014年海陆空围剿博社村的新闻,让观众对宣判大会的客观背景,有着更加深刻的了解。除此之外,新闻中还可以引入制毒贩毒相关的法律条款,让观众切身感受制毒贩毒的社会危害性、国家处置制毒贩毒违法行为的严厉性,适时新闻的有效信息量,将得以大大增加。总之,广播电视新闻的信息量,要控制一定的范围内,以新闻的信息价值体现为宗旨, 既要兼顾新闻内容前因后果的逻辑性,也要注重不同时间段新闻之间的关联性,将信息的触角,同时从空间和时间两个层面予以深化拓展,才能够充分观众的信息需求。
2.3 创设情境
任何广播电视新闻的报道,都不能够脱离一定的情境范围。关于情境的创设,一方面是画面的选择,应倾向于现场感较强的画面,在观众的角度,“眼见为实”通常是他们甄选新闻的标准,以文字类新闻为例,如果观众对新闻主题本身不感兴趣,干瘪瘪的文字,可能会削弱观众阅读的热情,反之,如果新闻中能够加入现场的视频和图片等,必然能够激起观众点击观看的欲望。在选择现场感比较强的画面时,不能采用“摆、导、补”的画面造假手段,譬如有关领导下乡视察的新闻,用后期制作手段,将领导的影像和农村真实画面拼接在一起,这种镜头的组接方式,是公然的“张冠李戴”造假,新闻可能因此丧失权威性。
笔者认为,在新闻采访工作结束后,编辑时不能够过多干预现场的采访画面,而要秉着“求真务实”的原则,判断和选择现场感的画面,适时才能让观众身临其境,感受新闻事件现场的气氛,又不至于出现被误导的情况。另一方面是现场声的选择,现场声有两种类型,一种是拍摄时的采录声响,譬如自然、动物、音乐等与新闻报道信息无关的声响,另外一种是与新闻有关的实质性声响,譬如采访对象的说话声、记者的提问声和出镜报道声等。
现场声的选择,也要考虑新闻的真实性问题,尽管第一种类型的现场声,与新闻主题无关,但在编辑时予以适当保留,能够给予观众带来身临其境的真实感,譬如抗洪救灾现场的采访报道,除了记者的现场出镜报道声,还夹渣嘈杂的风浪声、暴雨声、战士群众的呐喊声等,编辑时将这些声音调低至记者解说词音量之下,只要不影响观众对记者报道信息的接收,可直接予以采用,以便营造现场风雨的激烈气氛和救灾的紧张气氛。至于第二种类型的现场声,是直接带给观众信息的声音,这些声音往往带有浓重的主观色彩,但作为记者见证现场情况的权威性转述,同样要予以保留。
文章通过研究,基本明确了基于观众角度广播电视新闻编辑的方法,但考虑到不同广播电视新闻受众主体需求,以及广播电视新闻编辑工作条件的差异性,以上方法在广播电视新闻编辑实际工作中,需要结合编辑工作的主客观情况,进行因地制宜地灵活应用,同时在编辑工作中,归纳总结出更多的经验教训,作为文章研究补充和完善的内容。
相关
浏览量:2
下载量:0
时间:
广播电视新闻学专业是研究广播、电视及互联网等大众传播媒介新闻信息传播的基本理论与基本方法的新闻学应用专业。主要面向广播电台、电视台、互联网站等大众传媒及宣传、教育、司法、文化管理等部门。以下是读文网小编今天为大家精心准备的新闻传播学论文范文:浅谈广播电视新闻播音。内容仅供参考,欢迎阅读!
摘 要:新闻播音是当今广播电视媒体的重要传播手段,用正确的新闻播音方法能够使得新闻传播的效果最佳,在拥有正确播音方法的同时,尽可能优化播音主持风格、有所创新是获得胜利的关键。本文首先从播音的类型来介绍新闻播音的基本情况,接着对我国新闻播音的现实状况加以分析,指出存在的问题,继而提出对于新闻播音上作出创新的要求,展望我国新闻播音的美好前景。
Abstract:News broadcast radio and television media is an important means of communication with the correct news delivery method can make the news spread, the best result in correct delivery methods of optimization, broadcasting style as far as possible, innovation is the key to victory. This paper introduces the types from broadcast news delivery to the basic situation of our news broadcast, then analyzes the realistic situation, points out the existing problems, and then put forward to make innovations in the news broadcast news broadcast, looking good prospects. It is the medium of news media has greater impact and influence in the news broadcast for each of the workers are the major causes significance.
从我国新闻播音的发展变化看,尽管由于时代变迁,具体的社会氛围、公众心态的不同,新闻播音的风格有一些差异和变化,但是在新闻播音的总体格局、语言样式、表达特点方面,却区别于教育性、服务性、文艺性节目的较为鲜明稳固的特征。积极振作的播音状态、规范清晰的发音语流、明快利落的节奏、认真严谨的态度,正是新闻播音的魅力所在。掌握正确的播音方式,并且加强新闻播音方面的创新,吸引受众的关注,最终利于中国广播电视媒体在新闻播报上取得长足的进步。
随着电视传播态势的变化,电视新闻节目也不断调整变化,日趋多样.那么新闻播音的方式有哪些种,其特点又是怎样的呢?
在不同类型的新闻节目中,我们既可以听到播,如以央视《新闻联播》为代表的“联播”类节目;也可以听到说,如新闻杂志类节目;还可以在同一个节目中听到说、念、播,如江苏城市频道的《南京零距离》、南京十八频道的《听我韶韶》。
说、念、播三种语态没有优劣之分,只是特性不同,选择把握好与节目内容形式相对应的语态,就能把节目更好地传递给受众。
“首先是说(口语)。不依靠稿件和文字提示,表达思想感情。它的心理特征是思维先行,言语随后。人接收信息之后先思维,然后做出判断,最后用言语表达出思维判断的结果。在这种心理运动状态下所产生的语言具有感情和逻辑色彩,生动自然。其次是念(宣读)。依靠稿件和文字提示,转达文字符号承载的信息。它的心理特征是思维滞后,言语先行。人首先接收到的是书面文字,依据书面文字符号,经过大脑识别,把文字符号转换成有声语言。再次是播(播报)。这是广播电视这种传播方式造就的一种独特的语言形态。它既不是说,也不是念,而是结合了说和念的特点。它把念的文字识别和说的心理思考过程结合起来,把看到的文字进行形象思维和理性思考,再用语言表达出来。”[1]
从我国新闻播音的发展变化看,尽管由于时代的变迁,具体的社会氛围、公众的心态不同,新闻播音风格有一些差异和变化,但是,在新闻播音的总体格局、语言样式、表达特点方面,却有着区别于教育性、服务性、文艺性节目的较为鲜明、稳固的特征。积极振作的播音状态、规范清晰的发音语流、明快利落的节奏、认真严谨的态度,正是新闻播音的魅力所在。
但是,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所能听到或看到的部分新闻节目的播音作品却不尽如人意,妨碍着新闻播音质量的提高。就目前新闻的播音作品可以归纳为四个类型[2]:第一类:新闻语体特点鲜明,事实清楚,感情饱满,能体现出新闻价值。第二类:对新闻的价值有较深入的把握,但播音的声音形式缺乏控制,心理及吐字发声状态偏紧,高亢庄重有余,洒脱自如不足。第三类:从声音形式上表现出气息上提,吐字拙力,语势固定,四平八稳,听似语言规整,实则有句无章,没有完整的内容,缺乏具体的态度。第四类:有气无力,低声嘀咕,随意性强。这四类新闻播音状态的存在,实际上涉及新闻播音的传统与创新的问题。
语态是为节目内容服务的,要使之与节目内容相适应,与节目的其他形式相协调。如今,新闻报道已经在理念和内容上、传播方式和手段上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在一个节目中可以使用单一的语态,也可以使用复合的语态,关键是要和节目相契合。播音员要灵活地根据语言境况的需要,运用说、念、播不同的语言形态传递新闻信息。
(1)改变角色定位。播音员跟不上新闻的发展变化,陷入被动局面。新闻播音改革不能只在腔调上打转转,必须使播音员转型,重新定位,从新闻播音员向新闻主播发展,向采编播全能型主持人方向发展。
(2)改变工作方式。播音员的转变不仅仅是称谓上的改变。要实现这一转型,播音员必须及时调整自己,提高综合素质,丰富知识结构,改变工作方式。新闻主播要带着新闻敏感走进生活、观察生活;要不断丰富自己的知识结构,像编辑一样能够迅速判断新闻价值、把握新闻版面的组合。
(3)改变传播方式。新闻节目播出环节是播音员转型的具体体现,新闻报道方式的多样化要求主播具备访问、分析、谈话、评论等多种语态。因此,要对新闻播音进行创新,首先要使播音的声音形式适应稿件或节目的变化。其次,要以播音的“大语境“的变化,对播音做出恰如其分的、及时的调整。当前新闻播音表达分寸方面的变化,已经找到了突破口,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思想感情的传达,融“饱满”与“含蓄”于一体;语句组织,让“突出”与“带过”巧妙结合;用声吐字,使“清晰”与“轻巧”浑然天成;播报速度,适当加快,少停多连,松紧有度。
广播电视播音的未来将向着语言风格的多样化方向发展,这是一个必然的趋势。语言传播的的首要任务就是要向人们传达这个变化着的世界的最新信息,准确迅捷高效地反映出这个时代的变化。当今我们这样一个迅速发展的时代也为语言传播者提供了大显身手的机会,为语言的多样化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实现新闻语言风格的多样化,创作主体必须要有扎实的专业基本功,必须具备较强的语言功力,要遵循创造美的规律,必须不断涵养有声语言的语感,也必须创作大量的语言传播创作实践。这样,新闻播音实现了语言多样化发展,受众的关注点自然会依照吸引他们的声音和内容来定格,新闻播音的无限生命力才会被最大延伸。
随着改革开放步伐的加快,人们的生活节奏日趋向快节奏。新闻的种种变化的确给新闻播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那么,作为新闻播音主持人该如何适应这种新的挑战,成为了现在的新闻播报者应该考虑的问题。要遵循“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指导着新闻播音改革的实践,这样新闻播音的质量会有质的飞跃,中国广播电视的新闻播音才有光明的未来。
【浅谈广播电视新闻播音】相关
浏览量:4
下载量:0
时间:
所谓电视新闻,就是运用现代电子技术,通过电视屏幕,形象地向观众传递新闻信息的一种手段,既传播声音又传播图像。具体地讲,它是通过电视摄像、记者采访、镜头设计、拍摄、剪辑、写解说词、配音这几个程序来完成。它可以系统地、形象地报道事物发展的过程。电视新闻是电视各种新闻性内容和新闻报道形式的总称,是一般电视台节目的骨干和主体。以下是读文网小编今天为大家精心准备的:电视新闻编辑的创新意识与对策分析相关论文。内容仅供参考,欢迎阅读!
摘 要:近年来,随着现代化社会发展水平的不断提升以及科学技术的进步发展,我国的电视新闻发展速度日益加快,这也在一定程度上使电视新闻行业之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因此,电视新闻节目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处于不败之地,就要不断增强自身的创新意识,发现电视新闻编辑工作中存在的不足,及时采取有效的措施,促进其健康发展。本文就电视新闻编辑的创新意识以及对策展开详细论述。
关键词:电视新闻编辑;创新意识;对策
目前,传媒行业随着社会发展而逐渐呈现出多元化,而且传媒行业在市场竞争方面也日益激烈。在当前的传媒市场环境之下,为了进一步确保电视新闻节目的又好又快发展,电视新闻编辑人员需要不断冲破固有的发展模式,促进创新意识的增强,并积极引进可行性较强的创新方法,提高市场竞争力,最终确保在激烈的电视新闻市场竞争中能够稳步发展。
目前,电视新闻编辑的创新意识主要是指在严格遵守新闻编辑标准化原则之下,借助电视新闻的传播理念、传播方式以及具体传播内容来满足观众的个性化需求。因此,电视新闻编辑人员必须要有冲破传统思维模式的勇气,不断激发创新精神。电视新闻主要是指对新近发生以及正在发生的相关事实的报道,而电视新闻节目如果想要寻找未来的发展契机,就需要对具体的电视新闻编辑工作内容及工作流程进行大胆创新,电视新闻参与者的创新精神可以影响到新闻编辑内容与形式突破[1]。因此,电视新闻编辑的相关工作人员在实际编辑工作过程中,必须要追求变化,勇于突破,改变原有的编排模式,从不同的新闻视角出发,把创新性思维积极投入到新闻编辑工作中,最大限度创作出更具吸引力、更加与众不同以及有内涵的电视节目。
2.1 电视新闻编辑的手段相对单一
现阶段,电视新闻编辑在手段方面相对来说依然比较单一,往往会运用手稿形式,则很难形成更为简洁的电视新闻编辑流程,更加难以实现电视新闻编辑的时效性。所以,目前的电视新闻节目在一定程度上难以符合广大受众的个性化要求,这也是收视意愿普遍降低的重要原因之一[2]。与电视新闻相比较,网络媒体则具有较大的优势,互联网可以更快捷地完成信息的传递,受到广大受众的青睐。
2.2 电视新闻编辑的编排模式相对落后
目前,电视新闻节目在编排方面相对来说比较保守与陈旧,不能很好的具备超强的目的性,从而使电视新闻编排日常工作比较混乱,在整体性以及系统性上比较欠缺,使电视新闻观众非常容易对新闻节目产生一定的抵触心理。此外,目前的编排模式已经难以符合观众朋友的个性化要求,部分观众甚至会对部分电视新闻中的相关社会观点产生疑虑,认同感逐渐降低。
2.3 电视新闻编辑的排版方式存在问题
从电视新闻的排版角度出发,目前的电视新闻编辑排版方式相对单调,降低了观众朋友的部分吸引力。排版方式的模式固定化,没有新颖的内容,导致电视新闻编辑的市场竞争力逐渐降低,从而对电视新闻编辑的健康发展起到一定的阻碍作用[3]。
3.1 增强电视新闻编辑相关工作人员的创新意识
作为一个电视新闻编辑工作人员,海量新闻信息是每天都需要面对的,而且要将这些新闻信息进行有效筛选以及区分,从而把最具价值的数据信息合理选择出来,然后进行报道。由于每一个媒体都会非常重视新闻的时效性,但是通常情况下会忽视新闻素材的挖掘。因此,工作人员必须要具有较强的创新意识,充分认识到新闻素材挖掘的重要性,大胆创新,把更全面以及更深层次的信息挖掘出来,提升新闻质量,增强观众的吸引力[4]。
3.2 提高电视新闻编辑人员的专业素养
在提升电视新闻节目质量水平的过程中,电视新闻编辑工作人员的专业素养是非常重要的因素,必须要具备相对专业化的技能。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阐述:首先,电视新闻编辑人员可以通过一线工作经历,与记者出外采访等提升自身对新闻数据的敏感程度,不断增强社会交往能力。从专业化角度出发,一个好的电视新闻编辑在具备专业化采访能力的基础上,才可以更好地完成新闻编辑工作,确保新闻资讯的较强真实性[5]。其次,增强新闻编辑人员在后期制作方面的技能技巧,培养良好的文字加工能力,从而使电视新闻编辑工作人员的工作能力更加全面,更好的为电视新闻编辑工作服务。
3.3 加强电视新闻编辑在编排方式上的创新
电视新闻的播出形式占据着比较突出的位置,因此要加强电视新闻编辑在编排方式上的创新,从而吸引广大观众朋友的眼球。电视新闻在编排方式上要与众不同,应具备超强的视觉冲击力,从而借助与众不同的电视新闻编排方式不断强化电视新闻的实际效果。此外,电视新闻编辑的编排工作中,相关人员需要从多个角度出发,对事件实施全方位且连续性的新闻报道,具备一定的创新思维,打造出属于自己的个性化栏目品牌。
3.4 在电视新闻编辑的创新过程中要以观众为导向
电视新闻的最终目的是对已经发生过的相关事件进行报道,把社会舆论逐渐导入到相对健康的环境中。所以,电视新闻编辑工作人员在实际新闻编辑工作期间,要充分了解以及尊重观众对于新闻内容的具体需求,改变传统新闻编辑手段的单一性以及排版方式的陈旧性,从电视新闻编辑的各个阶段来增强其市场竞争力。此外,电视新闻编辑中要学会借助信息化技术实现与观众朋友的互动,从而使观众能够实时参与到新闻评论中,对相应的新闻报道内容进行反馈,充分体现出电视新闻对广大观众的尊重以及以观众为本的电视新闻编辑观念。在电视新闻内容上进行改变与创新,逐渐将伟人宣传模式转变为日常生活之中的平凡英雄宣传模式,更好的适应观众的需求,引起广大观众朋友的共鸣,从根本上实现电视新闻节目的社会价值。
总而言之,电视新闻编辑的创新工作是一项专业性以及系统性都相对较强的工作,新闻编辑的创新涉及的内容也相对较广,创新水平的高低直接关系到电视新闻的未来发展。因此,在电视新闻编辑工作的创新过程中,相关人员要针对电视新闻编辑中出现的手段单一、编排模式落后以及排版问题等,通过增强电视新闻编辑相关工作人员的创新意识、提高电视新闻编辑人员的专业素养、加强电视新闻编辑在编排方式上的创新以及加强电视新闻编辑的观众导向等措施,确保电视新闻编辑的又好又快发展。
【电视新闻编辑的创新意识与对策分析】相关
浏览量:3
下载量:0
时间:
数字时代其实就是电子信息时代的代名词,因为电子信息的所有机器语言都是用数字代表的,所以人们将其美称为数字时代,所有的一切都建立在电子信息的基础上,信息传输高速便捷,但是人们对电脑的依赖也会越来越大,而且各种电磁辐射接踵而至,纵横交错于生活的每片角落,所以说有好处也有坏处。以下是读文网小编今天为大家精心准备的:数字时代新闻编辑工作的主要特点解析相关论文。内容仅供参考,欢迎阅读!
摘 要 :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带动了数字技术和网络技术的推广和应用,目前人类已经进入了数字时代。为了适应时代的发展需要,新闻编辑工作需要不断的改革创新。本文首先介绍了数字时代对新闻编辑提出的新要求,针对新闻媒体适应时代发展而发生的主要变化,具体剖析数字时代下新闻编辑工作的主要特点。
关键词: 数字时代;新闻编辑工作;工作特点
进入21世纪,媒体发展的主要趋势逐渐趋向于各种类型的媒体相互融合发展,因为不同媒体有着不同的新闻编辑特点和规律,全面认识新闻编辑工作的主要特点至关重要。数字时代是一个全新的时期,对新闻编辑也提出了更高要求,为适应时代的变化,新闻编辑工作在某些方面具有了共同的特点和规律。
1.1 对网络技术要熟练应用
数字时代要求新闻编辑工作要充分运用数字技术和网络技术,在新形势下要想成为优秀的新闻编辑人员应加强对网络技术的熟练应用。首先,对计算机的操作应十分熟练,现代的新闻稿件撰写工作大都借用计算机完成,对计算机的熟练操作非常重要。其次,能够进行网络学习。新闻编辑能够借助网络平台获取自己需要的资料信息,同时应学会与读者进行网络交流[1]。
1.2 具有创新意识
时代的进步离不开创新,新闻编辑人员应不断的培养自己的创新意识。首先,创新新闻主题。现在媒体行业竞争十分激烈,只有保证不断创新好的作品才能得到观众的认可。创造一个有价值的新闻首先要选对主题,实现新闻的传播意义。其次,版面设计需要不断创新。数字时代下新闻形式有所增加,图文、动画和音像在新闻稿件中加以运用,因此需要注意版面的美观,更好的吸引读者的关注。
2.1 媒体时效性不断加强
随着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完善,数字时代媒体不再受时间和形式限制,新闻事件发生后通过网络能够及时的传播和扩散,人们往往借助手机、电视、电脑等对新闻事件有及时充分的了解,同时根据网络上的交流平台,人们可以对新闻事件进行信息交流,及时了解事件发展动向,不断增强了媒体的时效性。
2.2 媒体逐渐实现个性化发展
数字时代下信息产业迅速壮大,媒体行业的数量急剧增加,新闻覆盖范围也不断的扩大,各家媒体根据自己的侧重点不同逐渐实现个性化发展。目前的媒体信息出现了极大模块,比如娱乐、体育、财经等等,各家媒体风格迥异、信息独特,人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需要浏览需要的新闻信息。
2.3 受众的选择多种多样
目前网络交流形式不断的增加,微博、论坛等各种形式得到了受众的广泛认可,人们可以借助这些交流平台,及时发布和评论掌握的新闻信息,不仅增加了信息的时效性,还打破了新闻媒体对信息资源的垄断,使受众的选择范围有所增加。同时随着媒体行业的个性化发展,进一步满足了受众的多样选择。
3.1 新闻编辑总体设计和指挥新闻传播活动
对新闻产品进行设计,对新闻报道进行策划和组织是新闻编辑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随着市场竞争的日趋激烈,新闻传播活动应注重产品和服务的质量要求,这就要求媒体不断创新优秀的新闻产品,新闻编辑者更要严格做好总设计和总指挥的工作。首先,制定编辑方针,设计媒体形象。目前媒体正处于不断融合阶段,新闻编辑在决策和设计上应更加精准和个性化,彰显媒体的风格特色,提升媒体形象。
一方面,编辑方针的制定要满足受众对象的需求,对报道内容和新闻的风格特色要具体规划。另一方面,设计新闻产品的外在形象、信息结构以及信息规模,形成媒体的独特风格。其次,做好新闻报道的策划和组织任务。由于公众对新闻传播的参与不断加大,各种形式的新闻报道层出不穷,系列报道、追踪报道以及组合报道比比皆是,这增加了新闻编辑的策划和组织任务难度。最后,新闻编辑做好记者采访写作的指挥和参谋工作。新闻编辑需要协调各部门的工作任务,对记者的采访部署进行指挥,同时在记者的采访写作过程中及时提供帮助,做好参谋工作,与记者共同完成优秀的新闻作品。
3.2 新闻编辑对新闻传播活动进行总体把关
新闻编辑是对各类稿件形成综合产品进行加工处理,我们知道记者只是负责单个的新闻作品,而新闻编辑与之不同需要对报纸、栏目以及频道等多项内容进行综合处理。数字时代到来之后,网络系统在媒体行业得到充分的运用,通过在网络系统上建立编辑工作站,将各方面的稿件进行汇集,然后各部门编辑对这些稿件进行筛选,将不合格稿件退回,对于合格稿件进行分类和加工。
新闻编辑对新闻传播活动进行总体把关一般包含三个方面,第一,对稿件的分类处理进行把关。借助于网络技术,新闻编辑可以快速的收集需要的稿件材料,并对稿件进一步加工。第二,对版面设计的技术进行把关。对选取的稿件进行处理之后,需要交由专门的排版技术人员进行版面的设计。第三,劳动成果在报纸上进行集中体现。新闻传播最终目的是要实现新闻事件的扩散和传播,只有将新闻产品推向市场,交由读者阅读才实现了新闻传播活动的全过程。
3.3 新闻编辑提升了新闻素材价值
新闻稿件一般是由记者收集相关素材撰写而成,但是初步加工的稿件未必完全符合报纸的需求,新闻编辑需要对各类稿件进行进一步的选稿和加工处理。记者是新闻事件的主要接触者,往往工作在一线能够真实体会事物的发展,因此在创作稿件时极易夹杂个人的主观情绪,对新闻事件认识存在一定的主观性和片面性。新闻编辑与之不同,对新闻事件的观点较为客观,同时容易受大局意识主导,能够从新闻报道的原则和立场出发,发现新闻素材中的潜在价值。一般新闻编辑提升新闻素材的价值是通过两个方面来实现的,一方面,新闻编辑通过对记者提供的稿件进行加工修改,提炼创新有价值题材。新闻编辑根据报道意图,将原稿件中具有深刻内涵的部分进行再挖掘,结合其他同类新闻事件形成专题报道。另一方面,改善新闻的表现形式,简化语言,突出主题。记者在采访过程中往往受时间的局限撰写的稿件有所欠缺,新闻编辑通过对稿件语言进行简化和修改,使读者更容易找到主旨[3]。
3.4 新闻编辑引导了舆论话题
数字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发展,为人们提供了更多的新闻获取渠道,同时网络交流平台的产生和发展,使越来越多的人参与到新闻传播过程中。为了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新闻编辑也改变了原有的工作思路,将新闻报道工作个性化和大众化,不断的引导舆论话题。一方面,对于大众关心的新闻话题,新闻编辑不断的对其走向加以引领,保证舆论话题的健康发展。另一方面,新闻编辑对公共论坛进行主持,在新闻传播中关注民众思想观念。
数字时代的到来对新闻编辑工作产生了很大影响,新闻编辑打破了以往传统的工作思路,对自身工作特点不断改进和提升,丰富了新闻形式,提升了新闻的真实性和时效性,促使新闻产品质量的不断提高。
【数字时代新闻编辑工作的主要特点解析】相关
浏览量:3
下载量:0
时间:
所谓电视新闻,就是运用现代电子技术,通过电视屏幕,形象地向观众传递新闻信息的一种手段,既传播声音又传播图像。具体地讲,它是通过电视摄像、记者采访、镜头设计、拍摄、剪辑、写解说词、配音这几个程序来完成。它可以系统地、形象地报道事物发展的过程。以下是读文网小编今天为大家精心准备的:电视新闻编辑能力与策划探讨相关论文。内容仅供参考,欢迎阅读!
摘 要: 社会舆论制度的不断发展促进了电视新闻节目的创新与完善,在现如今的社会中,人们通常会选择通过电视新闻节目来了解全球各地的新闻轶事。这就要求电视新闻节目的编辑与策划性要强,要在新闻的结构与内容上做到创新改善,加强电视新闻节目的可读性与参考性。本论文就结合这一大环境背景对电视新闻节目所需的编辑与策划能力作简要分析并就目前存在的问题提出有效的改进建议。
关键词: 电视新闻节目;编辑能力,策划创新
1.1电视新闻节目的编辑组织能力分析
一般来说从事电视新闻节目编辑工作的人通常是具有高深的专业知识与能力,这种专业知识不仅会在节目的编辑与安排上得到体现,还会在节目的深度与评析角度上得到展示。电视新闻需要抓住观众眼球,因此,电视新闻节目的内容就需要经过编辑的合理安排与计划,节目表现的形式你也需要经过精心的策划与组织。作者建议可以参考并借鉴国内外著名的电视新闻节目的表现形式与内容,从中取其精华,弃其糟粕,制定出适合本地区电视新闻节目的新型的表现形式。
1.2电视新闻节目的策划总结能力分析
在过去的传统节目的形成过程中,通常都是由记者搜集素材,实施采访,总结并整理成文,而编辑的主要任务就是对这些新闻稿件实施审核与修改,这就在一定程度上使得新闻稿件的质量大打折扣,编辑的主要整理与组织作用也没有发挥出来,新闻节目也就因此显得深度与独创性不够。所以,在当今的新闻节目中编辑的作用应该做到基本职能与提升职能的相结合,在基本的编辑,整理与归纳的职能之上加入具有责任心的组织策划职能,使得新闻稿件有可读性,从而才能促进新闻节目的进一步发展与提高。
1.3电视新闻编辑具有一定的现实性,需结合实际生活案例
艺术与新闻作品通常都是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一般的新闻稿件都是要结合社会实践来进行编写的,因此,新闻节目的编辑不仅要具有较强的专业编辑能力与知识,还需要多走进人民群众中的生活中去,多了解民生,学会倾听群众的心声,了解他们的诉求并积极的搜集素材与资料,这样才能编辑出具有真实性与完整性的新闻稿件。同时,作为编辑还需要不断的从社会实践中吸取有益的,健康的知识来充实自己的知识库,这样才能确保编写的新闻稿件内容丰富,形式精彩。
2.1新闻主旨不明确,内容冗杂无重点
当今的新闻电视节目时常会出现新闻报告内容不具体,主旨难以明确,甚至有些内容都是虚假编造的这种不利的现象,这是受当今社会风气的不断影响所造成的。这在一定程度上表现出了对观众的不尊重,对编辑工作的不尽职责。即使新闻节目的编辑在制作新闻的过程中确实认真对待了,但是由于记者的虚假材料使得整个新闻节目就会变得不够真实。因此,新闻报告内容必须要真实具体,不要冗杂,还有要简单明了以及主旨明确,更好的一种情况就是在这些标准都已符合的基础之上,编辑可以利用自身优秀的专业技对这一新闻事件从自己角度对其发表出自己独特的看法与观点,有必要时可以邀请相关的嘉宾做客,听取嘉宾教授的观点并结合编辑自身的将这个新闻事件的深层内涵与层次挖掘出来,使得观众在了解国内外大事的同时还能提升自己思想的能力与空间,一举两得。
2.2思考性不够,独特的认识与见解不够完善
这里的思考性不仅指的是编辑对于所编写的新闻稿件的思考不够,还指的是新闻稿件启发人们进行思考号召力不强。一个优秀的新闻稿件不仅可以使得观众在第一时间内就可以了解到国内外大事的来龙去脉,更重要的是它还可以促进人们对这一事件产生思考与分析的兴趣,人们可以在听取完编辑对于这个新闻事件的思考之后,自发主动的进行再次思考,这样既可以迸发出新的观点,也使得观众自身的思辨性得到了提高。而在现如今大多数的新闻节目中,编辑单纯的只是把新闻播报了一遍并没有对此提出自己的独特认识与见解,这就属于不合格的编辑稿,还需要进一步的改进。
2.3具有较差的时效性
时效性是新闻节目最重要的性质之一,其的主要作用就是在事件发生的第一时间内以最快的速度与效率使得观众们详细并清楚的了解到事情的经过与结果。但是在新如今的新闻节目中,千篇一律的新闻事件使得观众失去了了解新闻的兴趣,只有在事件发生的第一时间内,贴合当时的实际播报环境找寻新的播报亮点才能在旧式的新闻事件上开阔创新,革故鼎新。。
现如今的电视新闻节目除了具有上述所提到的不足之处之外还有其他方面的不足,例如没有做好对新闻事件当事人的隐私保护工作以及没有做好正确的引导社会舆论的发展,在此作者就结合南京电视台的新闻播报栏目《民生》对上述情况提出合理的改进建议。
3.1做好特殊化的处理工作
在播报某一新闻事件时难免会牵扯到新闻当事人的隐私与个人方面的问题,这时就需要新闻编辑工作者对此做好特殊化的处理工作,要在确保新闻事件的真实性的基础之上做好保护当事人的人身隐私。通常所需实施特殊化的处理工作的新闻事件有以下两类:1)突发新闻事件,由于其发生的时间紧急,对于这个事件的许多信息编辑还没有完全了解到,因此对于这种事件就需要特殊化处理,使观众了解大概情况但不可明确报告。2)涉及到国家安全或者其他方面的私密新闻,这也需要编辑实施特殊化的处理方式,不可为了节目的收视率就盲目播报,这样既体现出编辑自身的职业道德与操守不合格,又会给国家带来一定的损失。另外在牵扯到他人的法律关系与个人隐私时也要遵循当事人本人的同意,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进行播报工作。
3.2积极进行改革创新工作
每一个成功的新闻节目通常都具有一定的创造性与开阔性,这也是当今社会发展的潮流。电视新闻节目的编辑一定要紧跟时代潮流,将新闻视野进行改善,并不能一直紧盯着国际发生的大事,也应该要从社会生活中的小事中找寻切入点,从小事中折射出当今社会的种种不好的现象,以小见大以此引发更多地额观众共鸣,像这种方式南京电视台新闻节目《民生》做的就很好,其更好地关注民生热点、解答民生疑难、探讨民生发展、汇聚各方力量、促进社会发展。同时,还要求各区和部门要通过《民声》栏目更广泛地了解和掌握市民群众的真实诉求、意见建议,有针对性地改进和加强民生工作。对在《民声》栏目中市民群众所反映的问题,要及时给予答复或解决,切实改进和推动工作。这是激发编辑灵感促进新闻节目挖掘深度的重要方式。
3.3正确引导社会舆论,促进舆论监督体系的发展
新闻节目的一个很重要的作用就是通过播报正能量的新闻事件来带动整个社会的良好风气的转变,引导社会舆论监督体系的不断完善与发展。这就要求新闻编辑要积极走进人民群众,听取民生,站在广大人民群众的立场上考虑事情,关心民生问题并提供必要的解决措施来改善民生问题。同时还需要在新闻事件中积极宣传社会主义正能量与核心价值观,积极宣传共产党的优秀引导,使得电视新闻节目在传媒世界中发挥出应有的价值与作用。
电视新闻节目的编辑能力与策划能力在促进新闻节目提升与发展的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要想提高新闻节目的深度与可读性,除了认真做好相应的编辑与组织策划工作之外,还需要具有明辨是非的态度、认真工作的意识,更重要的是要具有敢于跳出传统新闻节目的束缚,勇于创新改革,积极发展出一种新型的播报新闻节目的方式。这样不仅可以促进本地区新闻节目的不断促进与创新,还可以推动着其向专业化,高效化与全民化的方向发展。
浏览量:4
下载量:0
时间:
随着媒体的不断发展,为了在日益激烈的媒体市场竞争中获得一席之地,就需要从受众需求角度出发,找到电视新闻编辑的创新之路。本文从受众需求角度探讨了当前电视新闻编辑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了电视新闻编辑创新的方法和途径。以下是读文网小编为大家精心准备的:从受众需求角度看电视新闻编辑创新相关论文。内容仅供参考,欢迎阅读!
【摘 要】受众的心理和需求影响着传播效果。作为电视媒介传播活动一个构成部分的电视新闻,其传播效果如何,与新闻节目能否适应受众心理,满足受众需求是成正比的,而电视新闻编辑作为节目制作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编辑内容和形式只有满足受众心理和需求,才能使电视新闻在整体上达到更好的传播效果。
【关键词】受众;心理需求;电视新闻编辑;创新
当电视文化由买方市场转入卖方市场,即电视进入以受众为中心的消费时代后,受众的心理和受众的需求成为各电视台关注的焦点。特别是新闻节目,其报道内容日趋平民化,在前期报道上进行了有益的尝试,但与此同时,对于电视节目表现形式创新的研究却相对滞后,重内容轻形式的新闻节目从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电视新闻节目的传播效果。从受众心理来看,他们打开电视就是为了寻找“好看”。人们不仅要求电视节目内容好看,同时也要求电视节目的形式好看。在一定程度上,人们总是通过好看的形式,才有可能去接触好看的内容。因此,有必要从受众需求的角度对电视新闻节目编辑进行重新的审视,研究新闻节目编辑创新的方式方法。
要从受众心理和需求角度来探索电视新闻编辑如何创新,就必须先了解受众的心理和需求。随着中国政治、经济、社会等领域正在发生一系列深刻的变化,公民的文化素质不断提高、自主意识不断增强,于是在传播领域,受众的接受心理发生了很大变化,受众的需求呈现出不同的层次和特点,一个是大众化心理和需求,即受众共同的心理和需求,再一个是多元化需求,也是差异化需求。
(一)受众心理的“随意性”要求新闻内容易于接收,通俗易懂。由于电视新闻具有线性流程的特点,再加上频道、节目的日益增多,人们收看电视新闻带有很大的随意性,如果在收看电视新闻时,内容很难理解,语言晦涩难懂,不方便接收,那么受众很有可能就是换台,放弃这个节目。这就要求编辑在新闻语言,文字,声音及画面各方面对新闻内容进行仔细的选择和整合,注意内容的贴近性。
(二)满足受众对信息的需求,加大新闻内容信息含量。对摄录信息进行选择的过程,实际就是一个取舍的过程。一方面是省略、删节,一方面是强调与突出,而所做的省略与删节其实也就是对强调与突出的衬托。为了保证在做出选择后能让受众接收到丰富、饱满的新闻信息,应该确立以下几个选择的标准:(1)合理删减,提高有效信息含量;(2)运用新闻背景,新闻链接,增加信息含量;(3)满足受众对真的需求,让受众身临其境;(4)满足求“近”的心理需求,选择与受众息息相关的内容
(一)画面和声音要给人以新鲜感。在编辑画面时要注意引入其它的视觉传播符号,如屏幕文字、电子图表与动画等,与采访中摄取的画面互为补充,形成视觉元素的丰富性,带给观众变化的感觉。同时要注意一些资料画面的运用,现在一些编辑喜欢频繁就用资料画面,时间一长,观众必然会产生厌倦心理。
在声音方面,采用以播音为主,其它类型声音适当介入的模式。如果只有播音,会显得单调,所以要引入同期声、记者的过音旁白、原音等多种类型的声音元素,与播音文字稿交替出现,互为映衬。
(二)创新电视新闻编排模式。电视新闻的编排不能理解为各条新闻的随意拼凑与组合,而要根据新闻的内容及其特点,按照宣传报道的意图,赋予它一种特殊而又全新的效应。按照一定的模式进行编辑,确立新闻内容的传播形式,会给观众一种有规律可循的稳定感。但是多少年都不变的模式也会让人厌倦。特别是一些地方的时政新闻栏目,一般沿用着这样的固定模式,即“主要领导出席的会议或参加的活动―各部门各单位传达贯彻会议情况或取得的工作业绩―一些小地方小单位的工作动态(包括
经济社会的特点是鼓励人们的多元化生存和多元化消费,就是承认人的个体和差异、张扬人的个性和差异。于是,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精神产品的丰富,受众的口味更加众口难调。受众的多元化和差异化需求越来越明显,而数字技术的发展,也给受众的个性化需求提供了条件。
正是这种多元化的需求,要求电视传播形式由“广播”逐渐向“窄播”和交互式转变。传播对象由“大众”逐渐向“窄众”转变,对受众进行分众化传播,这种分众化的传播理念具体到电视新闻编辑上,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丰富新闻节目形态。根据受众的不同需求和不同的收视习惯,电视编辑要在各个时段为受众提供专业化、精细化的新闻内容。不仅有时政新闻,社会新闻,还要有体育新闻,农业新闻等,在新闻类别上,不仅有综合消息,还要有新闻综述,新闻评论,新闻专题等节目类型,兼顾不同受众群的需要,满足受众多元化需求的愿望。在具体的节目编排上,可根据目标受众的收视习惯和收视时间,把几个不同类型或几个相关类型的节目有机地组合在一起,实施栏目化和版块化的编排。
(二)分割式编排。在每个版块节目中,一两个小时的新闻可能会因版块过长使观众产生疲劳感,这就需要编辑根据节目内容和不同观众的需求实行分割编排。观众可以根据需要想看哪一版块就看哪一版块。如四川电视台就把晚间主要时段的新闻按照时政、社会、地方联播的不同类型进行更加明晰的分布,大连电视台的《今晚60分》把长达一个小时的节目,分成《头条组合》、《本市民生新闻》、《国际国内新闻》、《本市热线新闻》、《深度报道》五大版块。分割式编排让挑剔的观众彻底实现“我的地盘我做主”的梦想。
从受众需求角度看电视新闻编辑创新相关
浏览量:2
下载量:0
时间:
电视新闻媒体是传统的主要媒体,也是大众普遍接受的媒体形式,这种形式下的新闻报道具有一定的公信度,所以电视新闻媒体在社会中的权威性较高,也是加深报道内容和报道深意的有效途径,能够很好地引导舆论。在当今社会发展中,电子计算机技术等高新技术已经形成了一定的发展规模,推动了新媒体环境下的电视新闻编辑的多样化发展。以下是读文网小编为大家精心准备的:新媒体环境下电视新闻编辑多样化浅析相关论文。内容仅供参考,欢迎阅读!
【摘 要】电视新闻编辑工作在电视作品的制作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电视作品的质量与电视编辑思维具有紧密联系。面对当今新嫌体给电视新闻作品制作带来的挑战,电视新闻编辑要从群众需求角度和美学角度出发,促进电视新闻编辑的多样化发展,丰富电视新闻的编辑方式,提升新媒体环境下电视节目的竞争力。
【关键词】新媒体环境;电视新闻编辑;多样化
电视媒体作为主要传统媒体,在新闻播报方面具有权威性和公信力,在深度报道方面具有一定优势,而新媒体在新闻编辑和传递过程中体现出了其方式多样化和灵活性的特点。因此,面对当今新媒体环境给电视新闻作品制作带来的挑战,电视新闻节目要借助新媒体带来的创新契机,促进新闻编辑工作的多样化发展,丰富电视新闻编辑的编辑方式,拓宽电视新闻的编辑思路,使电视新闻节目满足观众的多层次需求,进而提升电视新闻节目的编辑水准和电视新闻节目的市场竞争力。
在面对新闻采集时,新媒体与传统媒体之间并无实质性的差别,电视媒体一样可以采集与新媒体相似的新闻热点,二者的区别主要体现在新闻内容的编辑方式和传递方式上。新媒体自身的性质决定了其传递方式的灵活多变,赋予编辑工作更多发挥空间。因此,在新媒体环境下,面对不断变化的受众需求和美学需求,电视新闻编辑的多样化是必然的发展趋势。
(一)美学的必然需求
的结合体,电视节目除了需要具备图像美感和声音美感外,更需要主持人进行流利演说,新闻节目只有对各方面的条件信息进行合理结合后,才能将独特的艺术美感展示出来。显然,单一的电视新闻编辑方式无法满足电视新闻节目的美学需求,对电视新闻节目产生排斥心理。面对信息技术为新闻编辑带来的机遇,电视新闻编辑工作者要利用多样化的编辑手段,充分体现美学角度下电视新闻的严肃与真实,使新闻节目内涵在美学环境中得到升华。为此,新闻编辑人员在新闻采集过程中,要促进新闻与美的结合,将新闻的美学价值充分体现出来。除了体现出新闻节目形式美,更要展现新闻节目内容美。
(二)服务受众的必然需求
新媒体环境下,电视新闻编辑多样化的根本目的是为了满足受众的各种需求,为受众提供更便捷的服务。社会的不断发展促进了媒体环境变化,让受众不再满足于单一的新闻节目形式。信息全球化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使受众迫切希望得到最全面的信息,并得到相应的权威解释。为此,在新媒体环境下电视新闻要想获得竞争力,不仅要展现出新闻节目的美学艺术,更要提供实质性和实用性的新闻内容。
(一)促进消息类新闻编辑形式的多样化
新闻节目中消息类新闻所占比重最大,承担提供最新新闻资讯的使命。正是消息类新闻的时效性和严肃性,反而使消息类新闻具有模式化的编辑形式。模式化新闻编辑形式容易让受众产生视觉疲劳,为此在新媒体的市场竞争中,电视新闻节目要加大消息类新闻编辑模式的多样化发展,借助多样化的新闻编辑形式,将新闻内容生动地展现给观众。比如,进行经济新闻播报时,新闻编辑要注重对内容关联性的解析。进行国际新闻报道时,尽量获取独家报道资讯,准确把握采访机会,为观众呈现新闻现场。
(二)对不同类型和不同时段的新闻内容采用不同编辑策略
许多电视新闻节目因为存在播出时间上的差异,往往具有不同风格,有的偏重于经济信息,有的偏重于社会生活,有的偏重于时事政治。为此,针对具有不同特点的新闻节目,电视新闻编辑要创新编辑形式。比如,在互动类新闻节目中,新闻编辑可以依据观众提出的现实问题进行连续性报道,也可以将观众拍摄的真实影视资料作为评论依据,聚焦观众目光,达到提升电视新闻节目美学效果的目的。
(三)促进编辑思路的多样化发展
电视新闻编辑在提升节目美学效果和多样化编辑的同时,也要注重编辑思路的多样化发展。第一,电视新闻编辑工作者可以借鉴新媒体中的经典词语,对新闻标题进行深加工,提升电视新闻节目的艺术活力,激发观众观看新闻节目的热情;第二,对同一类型新闻进行编辑时,编辑者要突破传统思维的局限,运用独特的编辑策略为观众营造全新的新闻视角;第三,注重不同新闻编辑形式间的联系和转换。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电视新闻编辑多样化发展是必然趋势,新闻编辑形式应实现多样化新闻编辑形式与新闻内容之间的有机融合。
电视媒体作为主要传统媒体,在新闻播报方面具有权威性和公信力,而新媒体在新闻编辑和传递过程中具有方式多样化和灵活性的特点。因此,面对当今新媒体环境给电视新闻作品制作带来的挑战,电视新闻节目要促进新闻编辑工作的多样化发展,丰富电视新闻编辑的编辑方式,拓宽新闻编辑的编辑思路,使电视新闻节目满足观众的多层次需求,进而提升电视新闻节目的编辑水准和电视新闻节目的市场竞争力。
新媒体环境下电视新闻编辑多样化浅析相关
浏览量:5
下载量:0
时间:
新闻传播学研究生教育的研究,是关涉到新闻学、传播学和教育学这三门学科的边缘性研究课题。下面是读文网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新闻传播学论文,供大家参考。
【摘要】在如今这个新媒体盛行的大时代,新闻传播面对着巨大的冲击,核心价值受到了大幅削弱。在这场转型变革的大趋势下,新闻传播要真正实现其对社会的价值和意义必须明确分析出现有的问题及原因,并定位好自己应当担任的角色,从而更好地践行新闻传播的核心价值,恢复新闻行业在大众心中的公信力。
【关键词】新闻传播;转型;核心价值
核心价值的坚守是新闻行业能够长久发展,保持繁荣的根本所在,而且新闻业的核心价值也代表着政府和民众的利益,所以当代的新闻工作者必须拥有自己的责任担当,做好这个时代记录、建设和服务的工作,维护好新闻传播和社会和谐的良好关系。坚定地遵守党的规章制度,坚守新闻规律,坚守新闻伦理道德规范,做一名促进社会进步的积极分子,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一、新闻核心价值流失原因分析
在传媒业快速发展的同时,也出现了一个又一个的问题,使核心价值经受了诸多考验,而这其中最突出的便是新闻业的基因异化。
(一)漠视新闻采访在媒介变得平民化、广泛化、个人化、自由化的新趋势下,人们也开始随意的传播观点和事件,这使得新闻的地位被拉低,业务能力被削弱,甚至是被漠视。这更加弱化了新闻报道中的事实材料,使其准确性受到大量相关却不真实新闻的干扰,而逐渐流失其核心价值。而漠视和削弱新闻报道已成为在新闻传播业中的一种趋势。在新闻内容方面,文章没有核心体系,只是凭自身感觉写些所谓的有价值的事,有时还会分享些出格的看法,并不考虑受众的态度。当然,这应该是社会发展媒体进步的一种必然趋向,但这种趋向绝不是新闻报道尊重事实传播真相的必然规律。如果照此趋势发展下去,新闻报道的核心价值体系必然会出现大的危机。
(二)观点代替新闻新闻传播的观念转型,带来新闻报道日趋观点化。新闻不再重视实地采访而是重视编辑,呈现出一种采访并不重要,观点可以代替事实,观点至上的现象。在新闻报道的过程中,观点虽然重要,但应是建立在事实根据上的观点,不是舍弃实际的采访调研,缺少真实可信的调查材料的观点,因为真正有意义的观点是以事实为依托的。发表观点本身并没有错误,但在受众不知情的前提下,用观点对事实真相进行主观裁剪,甚至是添砖加瓦,则完全违背了新闻最基本的真实性准则。在这个互联网的大时代,数据不断地从世界各地汇总而来,而大量的新闻传播若是失去了它的客观真实,难免会使新闻的核心价值被弱化,从而动摇整个新闻业的大厦。
(三)过多转发稀释了新闻责任在新媒体流行的今天,新闻报道曾经那种核实、核实、再核实的追求事实真相的态度被逐渐消解,在客户端和互联网的喧嚣中,公信力在一步步的遭到瓦解。在新闻媒体市场进入白热化的今天,信息转发变成了在大众传播过程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只要能引起公众的注意,刺激大众的神经,无论真假,各个新闻媒体频频转发,只为得抢占先机,能够先发制人。为何虚假新闻越治理越多,这无疑是一大根源。为了市场,为了能把自己的媒体搞热闹,为了更多的点击率,从而获取更多的经济效益,核心价值被弃置一旁,这无疑给处于转型期的社会平添了许多新的矛盾,整个新闻业的核心价值也是受到极大影响。
二、当代新闻工作者的角色定位
在这个经济转型、政治转型、观念转型的时期里,新闻传媒也面临着诸多转型,而新闻工作者的角色也出现了很大的改变。所以讨论在新闻传播转型过程中的核心价值坚守时,极有必要首先明确好新闻从业者的角色定位。
(一)如实的记录者。中国正处于重要的转型时期,媒体也正处于重要的转型时期,新闻工作者应针对繁多的社会事件、各类社会现象、社会突出矛盾和多元的价值体系做到详实的记录,真实地反映处于社会转型期的中国的新变化,紧紧抓住时代的脉搏,讲述好中国故事,如实的记录下中国发展进步过程中的艰辛历程。
(二)有力的建设者。在社会转型的这一特殊时期里,新闻从业者对促进社会发展、稳定社会秩序起着尤为重要的作用。而在这一时期,由于新闻工作者自身定位不清,时常进入报道的误区。许多媒体存在对正面新闻和建设成就积极性不高的问题,认为商业价值低,并不主动做宣传报道,但对影视明星和负面新闻却是兴趣十足,甚至是经常转发报道一些虚假信息,迷惑不知情的群众。这些都是新闻从业者缺乏核心价值观,缺少对自己清晰地定位所导致的。他们本应该是时代最有力的建设者,应当以正确的责任意识和全局意识为标准,肩负起这个时代赋予它们的责任和使命,以建设者的角色作为新闻报道的出发点,做到每一篇报道都有明确的建设性,能够促进党和人民的和谐发展。进行正确的言论引导,传播主流价值并且产生民族凝聚力是这个时代对新闻工作的新要求,更是明确新闻转型中核心价值的重要手段。
(三)坚定的服务者。新闻工作者应以满足大众的信息需求作为自己的工作重心和任务,具有很明确的服务性质。而新闻工作者的服务角色定位同样是整个时代的需求。处于转型期的社会文化逐步向多元化发展,社会舆论环境逐渐趋于复杂,进行舆论引导的工作变得越来越困难,所以新闻工作者们必须努力恪守自己服务者的定位,切实做到为人民服务,对人民负责。也只有新闻媒体完全明确了自己服务者的定位才能更好地进行社会实践,做一名称职的新闻从业者。
三、新闻传播的核心价值
坚守新闻无论怎么转型,传媒需要的依然是真实可信的材料,否则新闻也就不能被称之为新闻,失去了它的根本。也只有保证新闻的核心价值不流失,才能保持新闻传媒真正的生命力。那么在新闻转型的大趋势下我们就该明确的坚守住新闻业的核心价值观。
(一)重新树立新闻理想。新闻的职业理想决定着人们对新闻行业的目标设定和操作流程。有很多从事新闻的人并不是带着新闻理想去的,只是为了生存、生活、光鲜、出名而已。因此,他们的核心价值也极其模糊,尤其是当今新媒体对传统新闻媒体的冲击更是让新闻从业者失去了对新闻业的热情与信心。新闻理想的重树是保证媒体人心态稳定,有热情去追求在新闻事业中自我实现的最有效途径。否则,再多的教育也是治标不治本。
(二)回归传统书写本色。所有能让人们信服的新闻稿件都有一个同样的根,那便是遵循客观事实,它是对真实事实的报道,而不是凭空臆测。只有真实的才是长久而有说服力的,要坚守住新闻的真实性,必须回归传统,做到采访第一。
四、结束语
在这个转型新时期里,我们的新闻传播也面临着重大挑战,如何在激烈的市场化竞争中坚守住自己是新闻业人最该问自己的问题。作为从业者应当明确自己的核心价值,明确自己记录者、建设者、服务者的角色定位,明确自己的新闻理想,从最根本的事实做起,从最基层的采访做起,努力做到最真实客观的报道,恢复新闻业的公信力,实现新闻传媒的成功转型。
【参考文献】
[1]钟克勋.新闻传播转型中的核心价值坚守[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15,06:158-163.
[2]郜书锴.重塑当代新闻传播业核心价值体系论纲[J].东南传播,2011,06:1-4.
[3]马缘园,王灿发.论社会转型期新闻工作者的责任担当[J].新闻爱好者,2014,11:18-22.
摘要:大数据时代的到来,促使整个新闻传播行业面临着一场迫在眉睫的变革与创新。本文以大数据时代新闻传播的创新方向为主要研究对象,首先阐释了大数据时代新闻传播创新的关键点,然后从思维方式、数据运动和分析模式三个角度论述了大数据时代新闻传播的创新方向。希望笔者的论述能从传播创新的角度,为当下从事新闻传播的工作人员提供一定的参考。
关键词:大数据时代;新闻传播;传播创新
进入2012年以后,“大数据”一词被人频繁提及,很多人将其视作信息爆炸所产生的大量数据资源的。它的到来,意味着人们的生活工作方式、交流沟通渠道开始朝着科技化、数字化和信息化的方向迈进,也意味着传统的新闻传播方式开始迈向数据化、电子化,正在原有传播渠道和传播方式上进行着全新的变革与创新。
一、大数据时代新闻传播创新的关键点
相对于传统的新闻传播模式与方法,大数据时代的新闻传播在无形之中将自身对于社会形势、新闻动态和整体结构的把握提升到更为高级、视野更加开阔的层面,其创新的关键点主要集中在这样两个要素上:
(一)新闻形态的变化
新闻形态的变化是指针对大数据时代受众多样化的信息需求,创新新闻传播的形式、题材、语言风格等。例如,利用自媒体进行定时推送,采取风趣幽默的视觉语言来达到夺人眼球、吸引受众的效果。再如,利用大数据时代网络信息的“链接”性,不断探索和挖掘新闻背后的信息,满足受众的好奇心和探索心理。
(二)新闻内容的创新
盲目追求速度和效率的信息传播极易引发新闻传播不真实的问题,所以近年几次重大新闻尤其是重大灾害事故发生时,网络上多会出现不实的新闻报道。甚至有将一幅图片反复嫁接、多次使用,扰乱群众情绪、散播不安因素的情况出现。大数据以海量的信息数据为基础,通过零碎的数据文本挖掘潜藏在各种信息背后的内容,依托高端技术,从根本上降低新闻内容的不真实因素,从而全面提升新闻传播的真实性、客观性和有效性。
二、大数据时代新闻传播的创新方向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大数据时代冲破了传统新闻生成方式强加于传播渠道上的桎梏,并以势如破竹之势不断刷新周边一切有关新闻生成空间中的数据产生模式。在这样一种局面下,新闻传播就需要创新原有的思维方式、数据模式以及分析模式,融入新鲜的血液,使自身更加符合这个时代的主题。
(一)转变思维方式
大数据的建立并不是基于新闻本身的“因果联系”、“逻辑关系”,而是通过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而构建起来的。换言之,在大数据时代,我们更应该关心和研究的不是事物之间的逻辑性,而是考虑其间是否有一定的关联性。举例来说,沃尔玛经营史上曾经有一则经典的“啤酒+尿布”案例。这个营销方式源于沃尔玛有关部门在对消费者购买行为进行分析时,意外发现男性顾客在购买婴儿尿布时,通常会搭配啤酒一起购买。但是从逻辑的角度来说,这两种产品之间并没有什么潜在的关系。沃尔玛方面经过详尽的数据分析,尝试推出了将啤酒和尿布搭配在一起促销的方式,结果这两种产品的销量都得到了显著的增加。这就是一则典型的利用大数据“相关性”分析来形成高价值回报的行为。大数据时代,要创新新闻传播,就要转变思维方式,从传统的“因果关系”、“逻辑关系”转变为“相关性”、“数据性”。尤其是当前社会处于网络营销和数据营销的高峰时期,新闻传播过程能够充分认识到数据生成的表象。这时,我们可以抛弃对背后潜在原因和逻辑性的探究,将视角由“已经发生”的事情转变为“正在发生”和“将要发生”的事情,变过去时为进行时和未来时。这将更有助于为接下来的新闻传播工作开辟更多的价值生成空间,为传播积蓄更多的力量。
(二)开放数据运动
大数据时代对于数据分析结果的追求在于混杂性,而不是精准和极致化。所以,在对海量的信息数据资源进行收集和整合的过程中,庞杂的信息系统能够全面而系统地反映出某种信息的走向、动态以及发展趋势,这种变化甚至可以让数据使用者与研究者忽略对其原本结果精准性与逻辑性的追求。举例来说,曾经活跃于网络的“谷歌翻译系统”涵盖60多种语言资料,其数据来源广泛,其中甚至包含着大量的语病、用法错误和逻辑错误等,但是瑕不掩瑜,这种庞杂性促使无数人依旧热衷于它的功能性与便捷性。而大数据时代所追求的恰恰就是这样一种“海量”的信息收容性、一种基于宏观立场与发展趋势的预测和分析属性。因此,大数据时代的新闻传播相对于传统新闻传播单一、表象的传输过程,将在未来相当长一段时间内走向由“小问题”到“大行业”的宏观预测与整合的道路,从而让新闻传播更加符合受众的多元需求,也更加符合这个时代的发展需要。
(三)变革分析模式
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大数据时代所展开的数据分析已经不再局限于抽样调查和样本调查,而是基于数据全面性、整体性而展开的分析。从统计学的角度来说,样本容量越大,调查结果越精细、越全面,越能真实地反映调查结论。但是在大数据时代到来以前,传统的分析技术和分析能力不足以进行整体、统一的调查研究。如今,传统的调查分析模式正在发生变革。因此,当这样一种发展方向作用于新闻传播领域时,我们应变革数据分析模式,让新闻传播获得更加精准的内容和受众信息,更加全面而细致地理解大众的新闻喜好、关注点和当今社会的流行趋势等,最终使其进入一个全新的高度。
三、结语
大数据时代不仅改变着人们的生活习惯与思维方式,同时也在无形之中影响着传统新闻的传播路径,要求其在传播方式以及发展方向上进行一定的创新。笔者认为,未来新闻传播将会从“关联性的思维方式”、“开放性的数据分析结果”以及“全面化的分析模式”来展开发展与创新,而此举也必然会掀起新闻传播领域一轮全新的革命,带来更多的发展机遇,开创更广阔的前景。
参考文献:
[1]黄伟.大数据方法与新闻传播创新路径初探[J].新闻研究导刊,2015(10):165.
[2]高旭.新闻传播创新:媒介融合趋势下的必然选择[J].当代电视,2011(05):85-86.
浏览量:3
下载量:0
时间:
新闻传播学是一个内容广泛的边缘性学科,其理论来源复杂,且就业面十分广泛,这为众多非一流高校的新闻传播学教育提供了明显的发展空间。下面是读文网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新闻传播学年论文,供大家参考。
【摘要】在科学技术和网络技术不断发展的今天,各种新的媒介、新的媒体层出不穷,形成了一层层搭载着大量信息的网。新闻网站作为网络信息服务提供商,凭借其传播平台的特殊性,在各种新闻时间中创造了巨大的点击量。本文试图从新媒体时代的发展现状入手,对新闻网站图片新闻的选择和具体影响进行研究分析以及针对图片新闻传播中出现的不足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
【关键词】新媒体;图片新闻;图片;传播策略
一、当代环境下新媒体发展状况阐述
(一)新媒体时代的特征。新媒体是在具备文字、图形、图像、动画、音频和视频等各种媒体表现手段基础之上进行不同媒介形态之间的融合,产生质变后形成的一种新的传播形态。概括起来,新媒体有以下几个鲜明特征:
1、传播新业态的形成。新媒体意味着传统媒体与新媒体之间要加强互动,共同满足受众的需求。传统媒体不要固步自封,而要对新媒体融合、借鉴,新媒体不要沾沾自喜,而要对传统媒体加以整合、吸纳。两者之间差异共存,却又互促互进,不仅能让受众感受到信息的便捷性,还能更有效地加快科技的发展。
2、信息高度自由化传播。在吸收传统媒体优势的同时,新媒体还吸收了互联网、手机等的信息传播方式和互动优势,使传播者和受众平等地享受于一个综合网络平台,全方位、立体化共享信息资源,达到交互融合的目的。
3、接受终端的移动。在信息全球化进程中,新媒体提供了接受终端的多样性,包括手机、数码相机、PDA、笔记本电脑、智能手表等小屏幕便携式移动终端。新媒体接受终端的移动化趋势将使受众随时随地与信息相随相伴。
4、传播分众化。在新媒体的大背景下,媒体的分众化传播趋势明显。数字化导致了分众化传播更容易更便捷,这是一个互动的环节。
(二)新媒体时代所面临的问题。尽管新媒体时代的口号喊得很响亮,但总体看来,目前传媒业对新媒体的实践仅处于起步阶段,只是在摸索中前进,无论是业界还是学界,对新媒体运营之于传媒发展的意义仍不甚清晰。新媒体虽然在渠道的多元性、内容的海量性、原创性及传播方式的互动性上具有传统媒体所不可比拟的优势,但它也有自身的劣势与短板,比如信息碎片化、无深度,聚焦原创内容良莠不齐、缺少必要的把关等这些问题亟需解决。[1]
二、新闻网站中图片新闻的选择
根据国外传媒机构统计,美国平均每个平面媒体版面能够产生强烈视觉效果的新闻达7.2篇,74%是新闻图片,7%是图画,19%是新闻图示。由此可见,图片地位的独立性正在不断提高,优势日渐明显,在新闻传播实践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新闻网站对于图片新闻的选择也应加强重视,在主题把握和新闻来源上更要学会巧妙选择。第一要给人们的视觉造成相当大的冲击力,这也是新闻传播最吸引眼球的地方。而网络媒体传播范围全球性的特点,使得新闻图片在第一时间迅速在全世界传播,能够起到立竿见影的宣传效果。第二要根据受众的特点选择图片。每个新闻网站都有其受众定位,比如人民网突出政治宣传,凤凰网重在人文情怀,新浪网则是新闻杂烩。图片新闻要立足受众,选择受众爱看、能看的图片。只有被受众接受了,图片新闻的传播效果才能得到真正发挥。第三要正确运用图片新闻的特点和内在因素。图片新闻,图片是表象,新闻是实质,必须符合客观事实及其规律,且具有鲜明、突出、特殊的个性,这样才具有新闻价值。第四要注重图片新闻在版面上的运用。图片新闻在设计中要注重版面的整体效果,实现图片新闻与版面的相辅相成。
三、新闻网站中图片新闻的具体影响
在多种媒体并存的新媒体时代,图片新闻越来越发挥出不可估量的作用。在新媒体时代的新闻传播中,图片在新闻中的使用频率大幅增加,微博、微信等新媒体中对图片的使用量骤然增加。在新闻网站中,网站首页是抓取读者眼球、增加网站知名度、增加网站流量和点击率最重要的一环,也是网络设计中的重中之重。图片以其信息直观、饱满、丰富等特点直接影响着网站首页的点击率。目前,我国点击率最高的网站主要有百度、腾讯、新浪、搜狐、网易等打开这些网站可以看出,图片在这些网站中所占的比例非常大。以国内门户网站搜狐为例,搜狐网站在1999年时网站首页的编排以文字标题来罗列事件,点击率当然不高。2001年时首页开始放置一些图片,走图文结合的道路,点击率开始攀升,2001年7月13日,搜狐创下2亿次的点击率记录。2004年,搜狐网站开始采用图文结合的方式来描述事件,点击率稳步上升。2008年,搜狐网站在版面的安排上,文字和图片已经能分庭抗礼,特别是在2008奥运会期间,搜狐的主页除了一些赛事的报道之外,更多的是一些运动员在赛场的照片以及一些美女志愿者和各类宝贝的照片,搜狐网站的点击率为13亿多次。
四、新闻网站图片新闻传播的问题和策略
在新媒体时代,新闻网站图片新闻的传播变化相当快。在这个过程中,有正能量的表现,也会存在着明显的缺陷。重新审视新闻网站图片新闻传播的过程,对于新闻网站未来的发展有着积极的意义。总体来看,大致有以下四方面问题:
第一,网站页面视觉超负荷。今天几乎打开任何一个网站的网页,图片就会铺天盖地地涌来。同时网络新闻摄影图片除了承担新闻报道的重要职责之外,也是美化网页版面形成视觉中心的重要视觉因素。图片己经到了“无孔不入”的地步了。
第二,网络容易滋生虚假的图片新闻。网络媒体作为一种开放型媒体,使得新闻图片的数量大大增加。网络传播的特点也使新闻图片的真实性面临极大地挑战,新闻造假图片数量急剧增多。只要技术和设备支持,任何人都可以在互联网上发布信息,于是为了提高点击率和出名,低俗、虚假的图片新闻在网络上蔓延。2007年引发全国性关注的“华南虎事件”就是最好的例证。
第三,网络图片新闻同质化现象严重。根据国家的有关规定,我国的商业网站及个人网站是没有新闻采访权的,这直接导致众多网络新闻媒体获取网络信息的来源渠道非常狭窄和单一,只好大量使用“复制+粘贴”的形式传播新闻及图片,从而导致各新闻网站的图片新闻报道内容单调重复,同质化现象严重。为了更好地实现新媒体时代图片新闻传播健康有序的发展,特提出以下几点策略:首先,建立法律监督机制规范新闻传播,实行有效的他律。网络的兴起除了带来便捷的信息爆炸,也带来了许多因法律缺失而造成的漏洞。近年来,国家有关部委相应出台了一系列网络新闻管理办法和规定:《互联网信息服务管理办法》《互联网站从事登载新闻业务管理暂行规定》《互联网文化管理暂行规定》等,这些法规的颁行都是十分及时和必要的。这些办法、规定的出台,对规范互联网的新闻登载,促进互联网新闻传播,无疑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其次,加强媒体自律性,提升职业素养严守职业道德。在新媒体时代,信息的多元化和需求多样性容易造成网络所传播的信息内容鱼目混杂,因此图片新闻也承载着推动社会前进的责任感和肩负着传递社会道德、文化、良知、责任的使命。最后,网络图片新闻从业人员应努力提高自身的职业道德和专业素质。同时,要加强新闻图片核发制度化建设,加强新闻媒体内部的新闻图片监察和核发力度,使网络图片新闻报道的作用发挥到最大。
【参考文献】
[1]戴元光,金冠军:传播学通论[M].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0.
摘要:今天的媒介传播环境正在发生巨大的变革———媒介融合成为必然趋势。媒介融合引发对从业者素质和能力需求的新变化,对高校新闻传播类硕士培养提出新要求:新闻传播类硕士培养出复合型新闻传播人才成为教育的重要目标。
关键词:新闻传播类硕士;媒介融合;培养目标;培养模式
一、新闻传播类硕士培养中的问题探析
1.培养目标不明确。2010年,新闻与传播专业型硕士(MJC)成为新增专业型硕士学位之一,高校开始明确定位以学术型硕士及专业型硕士为两种培养目标:培养重科研的学术型人才和重业务的实践型人才。但就实际办学情况来看,各培养单位依然沿用以往学术型硕士的教学方式统一培养两类硕士研究生,最多在原则上按照新闻传播专业学位全国教育指导委员会制定的指导性培养方案执行,可实际执行中却是教学偏重于学术理论教授,实践部分常常被忽略。从各高校硕士研究生培养学分制实施方案中可以看出,在必修环节中,课程学习所占比例较大,而学术活动或实践活动的比例只占极少部分,该学分制方案的实施使得学生难以了解传媒的真实情况,缺少与现实媒体的沟通,增加了毕业后的工作难度。
2.培养模式单一。近年来,层出不穷的新技术推动着媒体不断更新换代、融合互通,以往的传播领域主要包括报纸、广播、电视、网络等几大领域,高等学校的新闻传播学教育在专业设置方面也主要是以报刊、广播电视、广告、网络等专业为主,如新闻编辑专业、广播电视学专业、广告学专业等,课程设置也仅限定于这几个专业,专业之间、学科之间没有联系与互通,导致学生的专业知识面狭窄,对媒介融合的新动态知之甚少。另外,在授课模式上,各培养单位只采用传统的课堂讲授,老师与学生互动交流少,导致无法激发学生参与思考、实践的积极性。面对来自媒介融合的挑战,高校应革新单一的培养模式,做出切实的解决措施。
二、新闻传播类硕士培养中的对策研究
高校教育作为新闻传播类硕士人才培养的实现途径,面对媒介融合对新闻传播教育及人才培养提出的新挑战,着重构建新媒体环境下交叉型复合型新闻传播类人才培养体系。
1.以学界和业界需求为导向,明确培养目标。新的培养体系应以学界研究和业界需求为导向,清晰定位培养目标,使专业型硕士走出传统学术型硕士的培养模式,从根本上改变新闻传播类硕士研究生毕业后与社会需求脱节的问题。准确的说,是让学术型硕士更学术,让专业型硕士更专业。①因此,在培养目标上,新闻传播类专业型硕士与学术型硕士要有非常明确的边界,学术型硕士应以培养高校的学术研究者和科研后备军为方向,注重强化学术训练,培养学术能力及科研水平,其培养目标是具备从事规范的学术研究的能力;专业型硕士则以满足市场需要为主要目标和方向,强化专业训练,提升实践操作的能力,其培养目标是可以应对新闻传播实务中的问题。同时,针对不同的培养目标,各高校应有区别地设置课程、选择教学模式,在具体教学实施中,尤其要考虑到设置较晚的新闻传播类专业型硕士实践能力的培养,构建功能齐全的实践平台,包括课堂教学实践平台、校内媒体为主的综合实践平台和业界为主的实习实训基地,让研究生有机会进入实践基地参与实习、实训、实战,真正落实“高理论性+强实践性”的人才培养目标。②
2.融合教学资源,培养全媒体人才。随着融媒体的到来,传媒生态环境正发生着巨大的变化,相应地,高校在培养新闻传播类硕士研究生时,要紧密关注当下的传媒环境对新型人才的需求。日益变化的媒体环境要求新闻传播从业人员不仅要具备在媒体工作的专业能力,还要掌握业界发展新动态及应对新技术的学习能力,也就是说,多面型新闻与传播类硕士是目前各高校培养的目标。由此出发,立足于融媒体时代新闻传媒人才的培养目标,在教学中实现教学资源的融合互通。首先,打破学科间的界限,拓宽新闻传播学科外延。在媒体融合大潮下,将新闻传播学与社会学、经济学、文学、信息技术等学科交叉设置,如媒介经济学、媒介心理学、体育新闻学、传媒管理学等学科的设置。人才培养目标强调从培养单一的“应用型人才”向培养能够在社会各行业发挥能量的“战略型人才”转变,从而实现多元化的就业方向。③其次,在课程设置上要开设媒介融合和新媒体相关课程,实现新闻传播学各专业之间课程整合,如构建全媒体实验室,将传统的报刊编辑、电视节目制作、广播节目制作等版块融合为能够在网络、手机等新媒介条件下展示的产品,尽快适应新媒介发展对传媒人才的要求。④尤其是社交媒体盛行、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各项新技术革命的出现,高校课程设置更应涉及最新媒体与信息技术。为适应时代人才需求。
三、结语
研究生教育是高层次的教育,肩负着为建设创新型国家培养优秀创新人才的重要使命。各高校新闻传播类培养单位应明确培养目标,在专业课程设置、培养模式上有区别地对待学术型硕士和专业型硕士。各高校需审时度势,及时改革新闻传播类硕士的培养方式,学习和借鉴优秀院校教育培养经验,同时,还要根据自己实际情况,拓展新闻教育的思路,这样才能培养出适应媒介融合的新闻传播人才。
参考文献:
[1]董天策.新闻与传播专业硕士的培养目标和模式.新闻与写作,2014(4).
[2]董小玉,韩丹雨.开放融合实践:建构西部高校新闻传播学硕士生培养体系.现代传播,2012(10).
[3]孙保营.媒介融合背景下新闻与传播硕士培养体系的建构.新闻爱好者,2013(11).
注解:
①董天策.新闻与传播专业硕士的培养目标和模式.新闻与写作,2014(4).
②董小玉,韩丹雨.开放融合实践:建构西部高校新闻传播学硕士生培养体系.现代传播,2012(10).
③谢天武.“拆墙”与“厚重”———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创新人才培养模式[N].光明日报,2013-03-20.
④刘绍芹.融媒体时代新闻传媒人才培养的实践教学路径探析.中国成人教育,P120-P121.
浏览量:3
下载量:0
时间:
新闻传播学是一门新兴的、边缘性和交叉性都很强的学科。中国新闻传播学的发展,与近现代以来中国新闻传播事业的发展,有着紧密的联系。下面是读文网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新闻传播学论文,供大家参考。
摘要:众所周知电视就是电子科技发展过程中的产物,现如今电视也成为全球范围内影响力最大的新闻媒体,并且在人们的生活中是不可缺少的。而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和完善,在一定程度上不仅推动了社会经济的发展,还有效的改变了人们生活、工作、学习的方式,所以科技现如今已经成为了人们日常生活的有力支撑。在此背景下电视新闻传播的形式也在不断的进行完善,进而给观众带来更的感受。文章对现代科技发展对电视新闻传播方式的实际影响进行分析,希望能够使新闻传播变得更加完善。
关键词:现代科技、电视、新闻传播方式、实际影响
科技的快速发展,推动了行业领域的改革和完善,而对于电视更是如此。电视新闻传播由原来传统的采集、制作、传播等逐渐向便捷化、高效化的方式转变,因此可以说电视新闻传播的每一次完善都是在科技的推动下来完成的,不仅使新闻传播方式更加的完善,还使得相关人员的思想和观念在不断的更新,进而更好的投入到电视新闻工作中,为人们提供更准确、更新颖的新闻节目。
一、现代科技背景下电视新技术的进展
数字化的采编设备在现在电视新闻制作过程中得到了很好的应用,虽然在采摄方面还依旧使用原来的分工模式,但是在某些情况下有效的采编和摄像进行了有效结合。最近几年,在很多新闻事件现场中,电视新闻采编和传播更加及时,这样一来就使得新闻报道更加与观众个体视角相符合,同时还保证了新闻报道的个性化以及色彩化[1]。而使用这种数字化以及小型化的采编设备会变得更加普遍,不仅能够实时将新闻事件与观众进行分享,还让观众可以对事件的发展进行了解,而这种实时传播也被叫做交互式技术,而该技术的有效应用能够让采访对象和观众之间进行良好的沟通,还能对各类信息进行深层次的加工和处理,进而更好的保证电视新闻水平提升。
二、在现代科技背景下电视新闻进行创新的主要表现
在科技发展的进程中,图像传播技术的诞生,使得电视这一高科技产物出现。而电视一经出现就不难发现,它从里到外就都是科技的化身,同时它的应用和进步也离不开科技的支撑。而从电视新闻角度上来说,其自身发展已经不再满足于原本的基础技术,在画面、色彩效果等方面上也有了更好的追求。而计算机以及数字技术的快速发展进程中,为电视新闻传播形式的改进和创新创造了良好的环境,并提供了多样化的可能,因此电视一直都在这一过程中不断地吸收科技成果,进而对自身进行完善和强化[2]。现阶段电视新闻传播在互联网、计算机以及数字化的推动和作用下,正朝着更好更高的层次上发展,并且在一定程度上也开始对新闻传播时效、采编形式、制作模式以及观众收看形式等进行改变,进而使新闻传播具备高水平、高科技含量,更好的进行创新满足社会发展的实际需求。
1.现代科技推动了新闻采集方式的改变。在传统电视新闻进行远程采集过程中,采集受图像、声音等传输技术的影响和制约,致使新闻记者不能像报社记者一样进行传输采访信息,并且电视记者通常会跨地区进行采访,通常情况下不仅没有SNG的有效配合,也没有跨地区的光缆能够对画面传输进行有效支撑,只能回到电视台里发出,而这样一来就使得新闻的时效性丧失。而近些年,计算机视频以及图像压缩技术的有效发展和应用,使得电视新闻在跨区域采集过程中变得较为便捷。现阶段,电视新闻记者不管是在哪一个地区进行采集新闻,只要该区域有互联网结构,就可以通过电脑将新闻进行处理以后发回本部就可以。也正是现代科技的快速发展,使得图像传输这一问题得到了有效解决,让电视新闻图像传输像电话传真一样便捷,因此使得新闻采访再也不受异地采访的限制,真正的保证了电视的时效性。例如,某电视台推出了对奥斯卡金像奖颁奖的特别报道,多天且连续的对颁奖礼进行报道,而在对颁奖礼进行报道的过程中,通过互联网传播的方式有效将地域的影响进行打破,从而实现电视新闻素材的良好采集,并且保证了电视新闻自身的时效性,同时也达到了跨国报道的目的。此外,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电视新闻一般都会在异地报道过程中尽可能的规避一些具有加强时效性的新闻选题,而现代科技和互联网技术的发展让原来的跨地区采访变得像在同一区域内一样简单,使得新闻选题再也不会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这样就保证了电视新闻报道的全面性。现阶段,科技发展为新闻远程的采访和报道提供了便捷的方式和通道,并且在一定程度上也对新闻采访拍摄的形式进行了改变,从而有效的对新闻采集内容进行了影响[3]。以往电视新闻记者通常采用的事后拍摄的方式来进行报道,而城市建设水平的提升,使得各街道、各地点监控更加完善,对于一些突发事件能够进行有效记录,使得新闻报道逐渐向进行式报道方面上转变。
2.现代科技对以往新闻制作方式进行了完善。众所周知,电视新闻是利用声音和图像来对事件进行表达,因此,声音及图像处理的越好,所能表达出现的新闻就越丰富、越清晰。就现阶段实际情况来看,计算机技术、多媒体技术的发展和完善,都推动了电视新闻表现手法的创新,并且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电视新闻后期制作的水平。例如,中央电视台的《焦点访谈》以及《今日说法》等节目中,开始融入了FLASH动画这一表现形式,它和监控视频一样,都能够将事件经过进行描述,进而将新闻事件更加直观的展示给观众,而这两之间还有一定的不同,动画手法是后期制作时对事件的还原。因此动画手法的有效应用对较为传统的新闻传播方式产生了一定的影响。通常情况下,传统新闻是在事发后的图像以及文字对事件进行描述,虽然使用了一定的特技或者是其他手法,但实际上收到的效果都不是十分理想,而FLASH这种方式制作相对便捷,并且具有十分良好的表现力,能够有效将事情发生的经过进行展示,使观众有一个更加直观的了解。因此在电视新闻进行传播过程中,这一新技术有效的改变了以往新闻的传播观念[4]。
3.现代科技改变了以往电视新闻的收视习惯。在以往的新闻传播过程中,电视新闻本身就具有一定的不可重复性,通常也就是播过以后就过去了,因此这也成为电视媒体最大的缺陷。而近些年,存储技术和水平的发展,有效推动了电视新闻收视属性的改变,最明显的表现就是一旦要忘记某档新闻节目的收看,只需要在互联网上找到相应的门户网站,就可以在其中收看到十分完整的节目,现阶段很多电视台都已经实现这种存储,这样就可以使观众观看新闻节目不再受时间、地域等多种情况的影响,只要有网络就可以实现观看的目的[5]。与此同时,在很多网站的浏览边框上,都会将最近两天的新闻罗列出现,因此不管是想看整期内容还是其中的几条,只需要鼠标一点就可以所见即所得。也正是现代科技的完善和进步,使得现阶段收看电视新闻像阅读报纸一样便捷和灵活,不仅可以进行跳跃观看,还能进行有效的挑选,即使需要在观看中间做些别的事情,在完成其他事情以后还能继续观看,所以电视新闻节目在科技力量的支持下,实现了有效的超越。
4.现代科技将观众与事件融合到一起。现代科技中卫星技术、光缆技术、微波技术等等的有效发展,都给电视新闻传播带来了巨大的影响,其中最为明显的就是电视新闻的直播,这些技术能够打破原有空间格局的阻碍,加之新闻事件所具有的不确定性,都增加电视新闻的传播的魅力[6]。现阶段,电视新闻在进行直播时可以通过两种手段来进行,一种是有线传输,另外一种是无线传输,而使用这两种传输方式就能够将新闻记者和观众放置在同一的时间轴线上,让二者能够一同随着时间的变化来见证某些事件的发生、过程以及结局。因此新闻直播凭借自身同步性,对直播的魅力进行体现。例如,2015年9月3号我国抗战胜利70周年的阅兵式,中央电视台对其进行了直播,充分利用卫星采集的方式实现与观众之间的零距离接受,不仅保证了时间的同步性,还让观众产生了一种亲临现场的感觉。
三、电视新闻在创新传播方式时要充分利用现代科技
在电视新闻传播方式不断完善过程中,现代科技对其产生的影响是非常巨大且直接的,不仅使传统传播观念进行了改变和更新,还有效为新闻节目的创新创造了更加广泛的空间[7]。但是还需注意的是科技也具有一定的两面性,因此怎样充分利用现代科技的优势,避免其消极方面对新闻的影响,就需要相关人员更加深入的对现代科技进行探究,进而提升运用现代科技的水平和能力。
1.正确看待成本问题。虽然现代科技有效地推动了电视新闻传播的发展,但是这些现代技术的有效应用必须要有大量的人力、物力、资金等方面的支撑,因此对于一些规模一般的电视台来说是十分困难的。有时电视台为了实现异地的采访和新闻传输,通常会使用较为昂贵的直播车来进行,同时也可以使用电视传真技术来实现传输,而通过对比可知电视传真技术的成本较低,并且也不会对画面质量造成严重的影响[8]。因此在对新闻节目进行直播时,不仅要选择最为适合的方式,还要保证传播效果的有效化,所以在对新闻节目进行设计过程中,要充分对直播对象进行考虑,看新闻题材是否重大,观众是否对其进行高度关注等,如果单纯的为直播进行直播,就会出现形式大于内容的现象,进而导致直播效果不足,出现资源浪费的现象。
2.注重新闻直播的时效性。对新闻事件进行现场直播的目的就是为了保证新闻传播的时效性,让观众能够有效的对新闻事件进行了解。同时进行现场直播时也是对新闻记者的一种考核,因为在这一过程中不能出现任何失误,如果出现错误就会被观众看到,严重的还会导致直播事故[9]。所以进行直播也会对记者自身对事件现场的掌控力、业务水平以及综合素质等有着严格要求,而这样就需要记者不断对记者能力进行培养,制定良好的反应机制,进而将消极因素降到最低,更好的对新闻传播方式进行创新。
3.借助各项资源将科技与新闻传播进行整合。就电视新闻传播来说,不是所有能用的科技成果都要运用到新闻传播中去,一定要有选择性的使用现代科技,同时还要充分借助社会力量来实现对科技资源进行整合。例如,虽然部分网站为了增加自身内容的丰富性,增添了网页的点击率,也正是它这种节目留存的操作,有效地的弥补了电视不具重复性的缺点。基于此,电视新闻一定要认识到自身的不足,加强与各门户网站间的合作,加大对电视新闻的宣传,进而增加电视新闻观众群体结构性。例如,各相关部门在各路口、人流较为密集的区域内安装了监控设备,而这些设备都是二十四小时运行的,可以拍摄到一些事件的发展过程,因此电视新闻一定要加强与各相关部门沟通和联系,进而获得各新闻事件的第一手资料,有效增加电视新闻的内容量,提高电视新闻的收视率。同时,借用社会力量和科技手段来对电视新闻进行创新,进而实现对电视新闻传播进行完善和改善的目的[10]。
4.保证新闻业务与科学技术之间的有效结合
作为新闻工作者一定要对新闻业务进行良好的认知,真正的对新闻业务的实际需求进行了解,深度挖掘现代科技与业务之间的有效结合点,进而在现代技术良好应用的基础上激发新闻创作灵感和动力,制定最佳的电视新闻传播方案,确保以最少的投入获得最大的效益。因此,在电视新闻传播过程中应用的任何一项技术,都需要在客户和相应受众的反应中体现出现,并且现代技术所创造的价值以及效益需要从良好传播服务中进行获取。所以想要使电视传播业务更好的发展,相关人员一定要认识到现代技术的重要性,并不断的听取受众的意见,满足其实际要求,只有这样才能更好的促进电视新闻传播的发展。
四、结论
总而言之,电视新闻传播的完善以及发展需要现代科技的推动和促进,而现代科技的实际发展水平也决定了电视新闻传播能否进一步发展和完善。因此一定要注重现代科技与新闻传播之间的有效融合,将现代科技的作用和影响全部发挥出来,进而更好的促进新闻传播的创新和发展。
参考文献:
[1]崔玉斌,宿玉文,宋征等.基于Map-Reduce的电视新闻场景切分方法[J].电视技术,2014,38(6):91-93,96.
[2]赵宝.科技时代背景下的广播电视新闻发展探究[J].中国传媒科技,2013(22):40-40.
[3]黄小伟.电视新闻制作中网络多媒体技术的应用研究[J].电子制作,2014(3):98-99.
[4]范曼瑜.从《绝对忠诚》看电视科技人物报道创新[C].https://2014年中国科技传播论坛论文集.2014:25-27.
[5]张旭红,刘渭滨.面向移动平台的新闻资讯系统的设计与实现[J].计算机应用与软件,2014(1):5-8,42.
摘要:最近几年,在新闻传播领域,如何最大限度地提升新闻传播能力,是很多新闻工作者关注的问题之一。本文在分析新闻传播现状的基础之上,对影响新闻传播能力的因素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提升新闻传播能力的具体路径,希望对媒体提升新闻传播能力有一定的参考作用。
关键词:新闻传播能力;影响因素;路径
一、引言
新闻传播能力是有效衡量对媒体实力的一个关键准则。在新闻传播当中,所有的新闻媒体都要结合自身实际及主要特点,利用相关策略,提升自身的新闻传播能力,并促进媒体竞争实力的提高,以向受众提供真实、快捷的新闻服务,推动整个新闻传播行业的发展。
二、当前新闻传播能力较低的原因分析
从现在的基本情况来看,新闻的传播能力较低是由很多方面的原因造成的。所以,要有针对性地对新闻传播能力较低的原因进行分析,以便及时采取有效措施,提升新闻的传播能力。现具体分析如下:
(一)无序竞争
新闻传播行业的竞争是非常激烈的。市场的合理竞争能够实现媒体的优胜劣汰,但是无序竞争对整个行业的健康发展有着极大的阻碍作用。现阶段的新闻传播业中,便有无序竞争存在,其表现主要是诸多新闻媒体为求生存,不断降低自身下线,甚至还有超过底线的现象出现,新闻传播质量非常低。此外,还有部分不良媒体恶性竞争,互相抹黑。这些情况对于新闻传播业的健康发展是极为不利的,它使新闻媒体的传播能力不断下降,进而对媒体的发展产生阻碍。
(二)新闻结构失衡
现阶段,新闻传播业的不断壮大促进了媒体数量的增加。不过,新闻传播媒体的数量虽然在不断增长,但是其质量仍旧存在很多问题。那些影响较大的新闻媒体在多年发展之后,不断向产业化和集团化发展。而现阶段小媒体不断涌现,其由于产业经验不足,所以发展极为缓慢。这就使得两极分化的状况在新闻传播行业中越来越严重,从而降低了新闻传播行业的整体质量,阻碍了新闻传播能力的提升。
(三)管理不完善
新闻传播业在不断发展的同时也有许多管理上的不足,这些问题直接阻碍了新闻传播能力的有效提升。近些年来,很多新闻媒体都只是追求形式上的模仿,而忽略了提升新闻传播节目的质量,这就使得国内新闻传播节目的质量低下,存在许多粗制滥造的状况。这种情况对于新闻行业提升传播能力是非常不利的,对新闻传播媒体的发展有极大的阻碍作用。
三、提升新闻传播能力的方法分析
借助于上述分析,我们大致了解了影响新闻传播能力的因素。其主要原因即失衡的自身结构、不完善的管理以及新闻传播媒体的无序竞争。这些因素对新闻传播媒体积极健康的发展产生了非常不利的影响,也阻碍了新闻传播能力的有效提升。因此,我们要实行有效措施,解决问题,提升新闻媒体的传播能力。
(一)重视新闻传播的一般规律
在新闻传播过程中,要对新闻传播能力进行有效提升,保障新闻传播的质量,就要对新闻传播的基本规律予以高度关注。所有行业都具备自身的发展规律,新闻行业也是有其自身发展规律的。新闻媒体在进行市场竞争的时候,要结合市场对新闻传播的要求,积极迎合大众的新闻口味,注意新闻的传播需要,以事实为依据,不能凭空捏造。这样,才能够提升新闻传播的能力。重视新闻传播的一般规律,能够保证媒体制作的新闻或者新闻节目的质量,以及新闻的传播和宣传效果,从而促进整个新闻传播行业的积极健康发展。
(二)积极拓展新闻品牌
很多媒体在传播新闻的过程中,非常注重自身品牌的发展,因为品牌的健康发展是媒体发展的良好保证。一个传播媒体的品牌也就代表着其口碑,代表着其受群众信赖的程度,同时也预示着新闻传播的质量。新闻媒体在发展过程中,应该将新闻行业的发展情况同自己的特征结合起来,创建属于自己的品牌特色,并使建立的品牌符合广大群众的收看需求。只有这样,才可以提升新闻的传播能力。新闻媒体在建立自己品牌的时候,还需要注重对受众市场的调查。只有深刻地了解观众的心理需求,才可以保证新闻传播的质量,保证自身优质的服务。我们可以认为,在新闻传播的过程中,必须结合实际创建新闻品牌,并充分了解各种新闻资源的功能,提升平台新闻传播的能力,才能增强自身的市场竞争力,促进自身健康发展。
(三)有效地利用现代科学技术
新闻传媒的发展需要紧紧地依靠现代科学技术。新闻媒体自身如果要想提升传播能力,需要充分使用现代化的学技术,将其同新闻传播行业的发展有机地结合起来。通过这些努力,才可以提升新闻传播的质量。每一个新闻媒体的发展都具有不同的特征,所以新闻传播媒体应该积极地引进每一次变革的传播技术。只有通过这些新的技术来传播新闻事件,通过这些新技术来提升新闻传播的水平,才能使新闻传播行业健康良好地发展。
(四)提升新闻传播能力的切入点
首先,是对新闻质量进行有效提升。这要求新闻工作者注重新闻的质量。现阶段,新闻不断向着娱乐化和世俗化的方向发展,要想改变这种局面,就必须从各个方面做起。新闻需要传播积极性的社会正能量,其向受众呈现的新闻媒体信息不能是低俗甚至是消极的。其次,要挖掘新闻的内涵。这要求新闻媒体紧密结合社会热点话题和动态,引起受众对问题的关注,并使受众对现阶段的生活环境进行探究,从而获得独特的社会体验。
参考文献:
[1]韩松.2015和2016,中国外宣忙什么[J].对外传播,2015(12):25-26.
[2]李烨辉,张贝茜.如何提升中国国际传播能力——以中国新华新闻电视网建设发展为例[J].传媒,2014(24):15-17.
[3]王峰.提高新闻传播能力的几点思考[J].新闻传播,2014(08):10-13.
浏览量:3
下载量:0
时间:
新闻传播理论明确了新闻传播要受到环境因素、具体传播方式以及受众对新闻选择的制约。下面是读文网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新闻传播学毕业论文,供大家参考。
摘要:全球化时代,国家形象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国家形象受诸多因素的影响,新闻传播就是其中一个重要的影响因素。就目前而言,我国新闻传播能力明显要弱于西方。我国的新闻传播仍存在一系列问题,极大地影响了国家形象的宣传,因此对我国新闻传播中的问题进行研究很有必要。只有采取有效的策略,提高对外新闻传播能力,才能使新闻传播与国家形象宣传互相依托。
关键词:全球化;新闻传播;国家形象;战略
信息技术的推广使得新闻传播的速度越来越快,媒体形象塑造的作用日益突出,并释放出强大的势能。全球化趋势日益加剧,国家形象受到前所未有的关注,国家形象的对外宣传已经上升到国家战略的高度。在此形势下,国家应该充分发挥新闻传播的巨大作用,塑造良好的国家形象,采取有效的措施进行对外宣传,从而为我国对外发展提供助力。
一、全球化时代新闻传播对宣传国家形象的影响
在当今社会,大众传媒在信息提供方面发挥着巨大的作用。通过大众传媒,使社会公众了解国家信息,并在公众心中形成国家形象。虽然新闻传播无法决定公众具体怎么想,但却可以或多或少地影响公众想什么。在公众生活的方方面面都有新闻传播的存在,对于社会大众来说,由于受时间、空间的限制,新闻传播是他们了解国家大事的唯一渠道,并通过这一渠道形成对国家的看法。相关学者表明:在潜移默化之下,新闻传播能够影响公众对国家的看法,特别是通过新闻传播使公众了解国家时事、为公众提供舆论平台、形成规范评价等。利用新闻传播的巨大作用,能够塑造和宣传良好的国家形象,也能够诋毁国家形象。所以,我国应该充分发挥新闻传播对国家形象的积极作用。
二、对我国国家形象宣传产生制约的新闻传播因素
(一)我国新闻传播能力弱于西方
就目前国际传播秩序而言,传播信息是全球化的、万向的,是不受控制的;但是对于信息源来说,却是单国家、单向的,是受控制的。无论是信息发布量,还是技术和覆盖率,西方媒体都处于垄断地位。在信息传播方面,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差距。虽然发达国家人口总数仅占世界总人口数的七分之一,但新闻量却占据世界新闻总量的三分之二。国际新闻报道基本上由三大媒体主宰,即美联社、路透社、法新社。世界新闻的传播基本上被西方垄断。就新闻媒体实力而言,我国与西方国家之间存在巨大的差距。在国际舆论中,我国经常处于被动挨打的局面。对比新华社与美联社,前者日发稿量200万字,后者1700万字;从海外发行报纸的报社数量来看,我国只有人民日报等屈指可数的几家,而美国则有400多家;我国只有少数频道达到全球覆盖,而在卫星电视节目方面,美国已占世界的50%以上。总之,就媒体实力而言,我国与西方国家存在着巨大的差距。在国际传播中,西方国家紧握话语权,对不利于我国的国际舆论,我国媒体不能进行有效的反击。在这种情形下,我国很难在世界上发出自己的声音,所谓中国声音,最终不过是美国声音。因为即便中国发出了自己的声音,最后仍然是由西方媒体来体现,世界对中国形象是通过美国媒体来了解的。在世界媒体中,美国媒体拥有压倒性的优势,中国难以发出自己的声音,或者发出的声音被扭曲。如果美国媒体不能保持客观公正,那么就会影响到中国形象,从而制约我国的对外发展。
(二)西方媒体负面影响
当前,各国形象的塑造主要由少数跨国传播媒体通过传播全球信息来完成。信息的传播属于人为活动,并非纯客观过程,尤其是国际信息传播,存在着很多的主观因素,它代表着传播媒体的利益、所属国家的利益。而且,由于世界信息传播失衡,社会主义国家面临很多负面的影响。美国利用其强大的媒体传播优势,美化自身形象,将自身塑造为救世主、维护世界和平的使者,却将社会主义国家丑化。这对美国维护其霸权地位,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美国媒体产生的新闻传播效力拥有巨大的威慑力。如果西方媒体能够站在客观的立场上,真实地报道我国形象,我国国家形象宣传的阻力将会减小。然而,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任意扭曲中国形象,并将之作为国家的重要战略。在国际舞台上,有意识地歪曲中国形象、宣传中国威胁论,妖魔化中国。西方媒体在报道中国时往往存在偏见,有失公正,他们的不实报道对我国形象造成了很多负面的影响。通过新闻媒体制造不利于中国的舆论、丑化中国国家形象,是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制约中国发展的重大战略。
(三)我国媒体传播水平亟待提高
第一,国内新闻媒体,不重视对外传播的效果。没有考虑到对外传播的三个重要特点:跨国界、跨文化、跨语言;忽视对国际受众的研究,以自我为中心;缺乏对国际受众的了解,传播手段和水平较低,过于直白、僵化,不顾对象,欠缺针对性,难以充分发挥新闻传播对我国形象宣传的作用。第二,高度集权的管理机制,难以发挥媒体的创造性。激励机制的缺失,导致“只求无过”的消极心理;对重要事务的报道,因为行政审批程序极为烦琐,导致报道迟缓,欠缺时效性。而对于新闻来说,失去了时效性,也就失去了价值。这些都极大地影响着国内媒体的形象,在一些重大事件的报道上失去了先机,也就不能引导国际舆论的走向。只有当国际舆论对我国形象产生不利影响时,国内媒体才会出面澄清和纠正。然而这时国际受众已产生“先入为主”的观念,并不相信我国媒体的报道,他们只会认为我们是在“辩解”。这使得我们在面临国际舆论时,经常处于被动局面,时常需要外交部出面辟谣。第三,我国媒体报道过于片面。对于新闻媒体来说,应该全面报道,坚持正确舆论导向。然而,在现实操作中,往往以正面报道为主,报喜不报忧。任何事情都不可能尽善尽美,都具有两面性,一味强调正面作用,反而会让人产生怀疑。若不能充分报道负面问题,对于突发性危机事件,以封锁消息来顾全国家形象,这些做法看似稳妥完美,其实会产生更大的危害。在西方公众眼中,关于我国的一切正面报道都是值得怀疑的,所有负面报道都是政府难以掩饰的事实。在国际媒体中,我国媒体的公信力极低,对外传播难度大。第四,我国媒体市场意识欠缺。从经济角度出发,国内媒体大多是由政府出资创办,在全球化背景下,国内媒体很容易出现资金短缺等问题。因此,我国新闻传播媒体若要发展壮大,就必须培养市场意识,走市场化道路。
三、新闻传播与国家形象宣传措施
(一)转变新闻传播观念
我国应该充分重视对国外受众特点的研究,了解其喜好和习惯。这样一来,国内新闻媒体就能够有针对性地对外宣传国家形象。首先,国内外存在文化和生活习惯的差异,国际受众对我国特色文化有想要了解的冲动。因此,国内新闻媒体可以对国外受众宣传我国特色文化,使其了解我国的文化内涵。其次,在国外受众看来,国家形象也就是人民形象。因此,国际受众往往会从国人的素质、生活状态、思想观念等方面对我国进行了解,从而在心中形成我国的国家形象。如果国内新闻媒体只进行宏观上的报道,如经济建设、政治建设等,则很难吸引国外受众的眼球,也就不会对我国有更加深入的了解。所以,我国新闻媒体应该多进行一些关于国人生活习惯、价值观念、物质文明等的报道,抓住国外受众的眼球,引起思想上的共鸣,从而使国外受众与中国更加的亲近,在无形中改变国际受众对我国的看法,在心中形成良好的国家形象。总而言之,我国新闻媒体应该转变传播观念,坚持以人为本,改善国外受众对我国的看法和印象。
(二)改革新闻传播体制
在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我国应该不断提高经济实力,确保舆论安全。若要实现这一目的,这就需要充分发挥新闻传播的作用,必须改革新闻传播体制,提高新闻传播水平。具体做法如下:第一,改革当前运行模式,由国家领导、新闻媒体自行调控。就新闻传播而言,必须坚持一切以社会效益为重的原则,综合运用各种手段进行管理,包括法律手段、经济手段、行政手段等。为加强新闻传播的监管,可制定完善的法律法规,确保法律效力。与此同时,放宽行政管制、简化行政审批环节、减少行政干预,从而发挥新闻传播的创造性。第二,实现产业化发展。若国家没有强大的经济、科技实力,国家形象也就不能得到更好的宣传,也无法在国际上形成强大的舆论影响力。所以,从国家利益出发,我国应该牢牢掌握舆论主动权,提高经济实力以支撑新闻传播,建立拥有强大舆论影响力的传播集团产业。第三,开发“第四媒体”。随着我国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第四媒体”应运而生,可以突破国家和民族的限制进行交流。因此,我国应该充分发挥“第四媒体”的巨大作用,增加国家形象宣传范围、速度、影响力,增强国民凝聚力。
(三)创新新闻传播手段
充分发挥新闻传播对外宣传的效果。第一,必须充分重视新闻传播形象的塑造,提高可信度和亲和力。可信度越高,说服效果就越好;反之,说服效果越差。拥有自身良好形象是提高新闻传播效果的基础。第二,改进传播方法。在新闻传播中,对于敏感话题,不要一味地回避,而应该主动出击,引导舆论走向;避免说教,结合材料阐述自身观点,在潜移默化之下,影响国际受众,同时,还要合理选择传播对象。以精英阶层为主要传播对象,其次是国际普通受众,将两者结合起来进行传播。之所以选择这样的传播方法,主要是因为精英阶层有着更高的国际影响力,若能在精英阶层中形成良好得国家形象,就可以带动普通受众,我国新闻传播也就更容易被国际受众接受。第三,开拓新闻传播空间。加强与国外新闻传媒的沟通和交流,互相交换新闻传播信息,从而使我国的报道能够通过国外媒体进行传播。与此同时,对于国外媒体开展的节目,我国新闻传媒应该积极参与,在参与节目的过程中,传达我国的观点,从而塑造和宣传国家形象。例如,邓小平曾经上榜时代周刊,并被评为世界风云人物,这具有改变国家形象的作用。在国际受众心目中,树立了良好的国家形象,并且具有带动新闻产业发展的作用。
(四)树立国家形象意识
我国新闻传播应该积极宣传国家形象。针对西方媒体对我国形象的歪曲,应该组织力量,给予坚决反击。例如,针对歪曲我国形象的报道,应该加强分析和研究,揭露“虚假”报道,甚至还可以通过国际法庭,对蓄意歪曲我国形象的媒体提起国际诉讼迫使这些媒体纠正或撤回相关报道。
四、结语
在全球化背景下,若要更好地开展对外宣传工作,塑造良好的国家形象,就必须充分发挥新闻传播的巨大作用,转变新闻传播观念,创新新闻传播手段,树立国家形象意识,改革新闻传播体制,提高经济实力,增加我国新闻媒体国际舆论影响力,增强国民凝聚力,从而更好地进行新闻传播的对外宣传工作。
参考文献:
[1]张昆.重视国家形象的对外宣传与传播[J].今传媒,2005(09):7-12.
[2]韩源,王磊.全球化时代的新闻传播与国家形象宣传战略[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5(03):269-272.
[3]袁雪.全球化背景下的新闻传播与国家形象的对外宣传途径[J].西部广播电视,2015(14):47-48.
[4]韩源.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国国家形象战略框架[J].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06(01):99-104.
摘要:自媒体时代的新闻传播与传统的新闻传播在很多方面都存在着差异。文章阐述自媒体时代新闻传播的特点,剖析自媒体时代在传播内容、传播对象、社会舆论三个方面对传统新闻传播的影响,旨在促进新闻的传播与发展。
关键词:自媒体;新闻传播;冲击及影响
自媒体时代的到来,直接影响着新闻的传播。自媒体主要是利用先进的网络技术,为人们提供信息传递、新闻发布的平台,具有快捷性、时效性等优势,有效丰富了信息的发布方式,并利用网络吸引了群众的关注和评论,也促进了媒体的播报,甚至能够影响某些决策。由于其具有一定的开放性,因此,用户可以随时随地在自媒体平台上发布信息,而这些信息往往是亲身经历者和目击者的第一手资料,充分展现了自媒体新闻传播的即时性。作为新兴媒体,自媒体的多功能性,使其新闻内容更为丰富,效果更加明显,并给予了群众对新闻更全面的感知。在这样的形式下,更应当促进自媒体时代的新闻传播与传统的新闻传播的融合。
一、自媒体新闻传播对传统新闻传播的影响
(一)传播内容方面的影响
传统的新闻传播相对闭塞,受众获取的新闻材料大多是经过筛选的,并且必须是在某种约束条件下的新闻才可以发表。自媒体时代在特别开放的形态下,新闻内容更加多样更加开放,所涉猎内容的范围也就更加广泛。自媒体时代的开放性,表现在新闻媒体制作的各个方面。在新闻媒体的选材、采访、撰写以及制作等各个环节中,自媒体时代的特性都影响着传统媒体的制作,也影响着它的内容。[1]自媒体是由于社会大众的参与才会有很强大的影响力,而新闻的传播与这种自媒体环境相结合,其背后有强大的群众基础,所以其发展与内容将会更加与大众的口味相结合,新闻内容更加接地气,更符合群众的要求,更加具有代表性,也更能引起共鸣。并且也会更加符合社会的舆论导向,给群众更多的机会,也给新闻的传播更多发展的空间。传统新闻媒体的一些桎梏,会导致在一定情况下有些重要新闻不能够及时进行采访,而自媒体时代群众会拥有大量第一现场的素材,如果媒体的内容可以借助这些自媒体时代的素材,那将会大大增强新闻内容的价值以及影响力。无论是新闻内容的真实性、时效性,还是新闻内容的新颖性、广泛性,都是自媒体时代下的新闻传播的创新,无疑会对传统新闻传播产生影响。
(二)传播对象方面的影响
随着互联网的迅速发展以及一系列社交媒体的几何式传播,传统的媒体方式遭到冲击与挑战,最重要也是改变最大的就是传播的对象以及传播者的角色问题。传统媒体的传播方式是经过层层审核的新闻事件通过传统的例如广播、电视等形式散播出去,或者是坊间的口耳相传,但是如今的新闻传播者不一定是传统意义上的新闻传播者,他们可以是受众在充当用户的情况下,也可以是新闻的传播者。[2]传播者同样也可以作为用户出现在同一个新闻事件中。新媒体时代的新闻传播使得传播者与受众相互融合,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原有的传播者与受众之间的界限,使得新闻传播的范围越来越大,扩大了整个新闻媒体传播的影响区域,同时也增强了影响的力度与冲击力。既作为传播者也作为受众,在一定程度上能够监督整个新闻的真实性以及它的传播进程,更可以加深对整个新闻的理解深度。
(三)社会舆论方面的影响
传统新闻媒体的传播是在较封闭的环境下进行的,新闻的传播只通过传统的方式,受众只是单纯地接受信息,如果对于新闻播报的新闻素材有什么意见或者看法的话,也只能自说自话,没有平台或者是区域来发表言论。并且正规的新闻传播是要巩固社会的稳定与安全,并且也要服从大局的思想指导,所以会存在受众只听到社会主流思想的声音,而对于其他的思想或者言论一无所知,并且如果是比较恶劣的大事件,传统的新闻方式一般会采取不播报的形式,受众也只会对好的事情有所了解,而对正在发生的恶性事件或者是潜在的危机都无从知晓。[3]所以有人称传统的新闻传播方式是垄断式的传播方式,只要是传播的主体不打算将新闻播出,那么就无从知晓信息。其实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广大群众的知情权与参与权,并在一定程度上激起了受众心底的厌烦心理。随着自媒体时代的到来,这种垄断的新闻传播方式不攻自破。传播者与受众之前的界限模糊化,甚至是角色相互转换,社会的舆论相比之前更加自由,受众可以了解到与之前大不相同的言论,同时也可以发表自己的观点。这样不仅丰富了新闻的内容,而且还扩大了新闻所涵盖的范围,并且也给每一个受众平等参与的权力。作为新闻的受众不仅可以丰富新闻内容,并且还可以监督新闻的质量,对于不实的新闻进行严格批评与纠正。[4]人们可以通过对多样化的新闻进行思考、评论,使得新闻参与人都怀有一份社会责任感。除此之外,由于很多的社会人的关注,很小的事情就会被放大,起到了社会监督的作用。
二、自媒体与传统新闻传播融合的措施
(一)将新的技术与方法融入到新闻传播中
自媒体的出现不仅仅是一种冲击与影响,更多的是一种机遇。作为新闻传播更应当顺应时代的发展,将更多新的技术与方式方法运用到新闻传播中。首先是革新传统的新闻传播方式,大规模地传播与应用新的技术,例如网络或者是无线传播。并且适当运用一些网络的传播手段,对新闻进行多种方式的传播。而对于一些新形式的传播手段,例如社交网络或者是更先进的一些短片视频进行新闻传播。微博与微信或者是一些较新颖等社交网络在人群中的应用越来越广,影响力也越来越大,在进行新闻传播的过程中,可以借助这些新的方式,申请一些微博账号,在微信公共账号上设立一些新的或者是具有特色的栏目,进行新闻传播。也可以跟一些微博大牛相联系或者是结合,通过他们进行相应的新闻传播。不仅可以使得形式更加新颖多样,也可以使得人们更加容易接受,影响范围也更加广泛。
(二)培养具有新媒体素质的新闻传播人才
无论是传统的新闻传播,还是自媒体时代的新闻传播,都必需有一个具有较高专业素质的团队,一个具有时代精神的队伍。而一个具有强大凝聚力的团队需要的是一个个人才,自媒体时代,人才显得更加重要。尤其是技术在广泛运用的过程中,对于专业人员的要求就更加多样了。首先,作为一名新闻传播人员,应当了解并掌握先进技术。其次,应当了解大众以及用户的习惯与喜好,采用他们更加方便,也更加乐于接受的方式进行新闻传播。更重要的是,作为一名新闻传播工作人员,具有时代的敏锐度以及市场的敏感度是必须的。新闻传播人员更应当加强自我学习与提高,在进行相应的学习与参加相应的培训过程中,更加了解自身的优势与不足,提高自身的专业能力,以便更好地为用户服务。自媒体时代对传统新闻传播的方式造成了冲击,促使它在很多方面都需要进行改革与创新。网络时代到来必然会引起新闻传播的改变,如果新闻的发展能把冲击作为改革的机遇,借助于网络的发展以及社交媒体的兴盛,并且将自媒体准确融入到新闻媒体的传播中,那么将会在很大程度上促进新闻向着更好更光明的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孔蕾蕾.自媒体新闻传播对传统新闻传播的解构与重塑[J].西部广播电视,2014(19).
[2]计冬梅,高丽凤.论自媒体新闻传播对传统新闻传播的解构与重塑[J].才智,2014(26).
[3]顾亚奇,肖妍琳.率先理性:自媒体时代新闻传播的零起点———2012年中国记者节公益论坛综述[J].现代传播,2012(12).
[4]冀蕊.基于自媒体新闻传播对传统新闻传播的影响[J].新闻研究导刊,2015(15).
浏览量:3
下载量:0
时间:
新媒体的出现为新闻传播带来了新的契机和挑战。新媒体满足了人们快节奏、高效率的生活需求,使传统的新闻传播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下面是读文网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新闻传播学论文,供大家参考。
摘要:随着信息技术的产生与发展,新闻传播媒介与方式也逐渐多样化,从传统的纸质媒介到广播电视阶段,再到当今的网络媒体阶段,并形成了各自独立的信息受众群体。互联网与移动终端的普及,使二维码这种新的信息载体出现在人类社会中,并发挥着巨大的作用,被广泛应用到了新闻传播领域中。本文针对手机二维码在新闻传播中的应用进行研究,并提出有效利用手机二维码的措施。
关键词:手机二维码;新闻传播;应用研究
二维码又被称之为二维条码,主要是利用几何图形依据一定的规律在二维平面上排列,从而形成丰富的数据信息符号。然后,人们在利用相应的扫码设备对其扫描,对数据符号信息进行处理,使人们获得相应的信息内容。近年来,网络技术与智能移动技术的发展,二维码被广泛应用在商品识别、产品信息等众多领域,人们利用智能手机与平板电脑便可轻易获取所需信息。为促进新闻媒体行业的不断发展,新闻传播中也顺应时代发展潮流引进了手机二维码技术,但是在实际的应用过程中,还存在着一些问题阻碍着新闻行业的发展,必须寻求有效的解决办法集中解决。
1利用手机二维码进行新闻传播所面临的问题
1.1主流媒体对手机二维码应用具有盲目性
新闻媒体在新闻传播过程中,应集中精力将有效信息整理出来,让受众可以在最短的时间里花费最少的精力获取有效信息[1]。二维码的出现使新闻媒体开始了新的信息传播方式,但是由于对二维码的应用程度没有进行很好的控制,具有极大的盲目性,反而造成受众在使用二维码获取信息过程中的产生消极体验。二维码的有效运用可以起到扩充新闻版面与新闻深度的作用,从而提升新闻传播的质量。而当前新闻媒体对其利用方式不正确,许多新闻信息不加筛选便应用其中,为受众在扫描二维码进行信息阅读时带来极大的负担。
1.2信息接收者对二维码新闻认可度低
通过近几年的新闻报道我们不难发现,因为扫描二维码造成的身份信息泄露以及财产诈骗等案件屡见不鲜,所以受众对二维码扫面获取信息的办法始终存在疑虑。与此同时,二维码使用时间不长,相应的法律保护条款与规范还不健全,一旦出现问题,很难获得合法权益的保障,受众更喜欢通过传统的媒体形式获取信息资源。尽管主流媒体能够对受众的隐私进行适当的保护,但是依然避免不了风险的产生。与此同时,应用手机二维码获取新闻信息,还会产生一定的流量资费。每个二维码中承载的信息量,受众并不清楚,一旦进行二维码的扫描所产生的资费与所需信息量不成正比,就会带来一定的资费负担,影响受众的使用情绪。
1.3客观条件对二维码新闻传播的制约
我国引进二维码技术的时间较长,但是受网络技术、移动终端限制以及二维码技术自身的漏洞等客观因素的发展限制,二维码的使用并没有得到很好的普及。我国当前的网络发展尽管已经进入高速发展时期,步入移动互联网的4G时代,客户使用量也以逐年持续增长。但是与发达国家比较,我国的移动网络技术依然处于较为落后的位置[2]。并且无线网络技术也没有得到很好的普及,使得二维码手机新闻传播模式发展受到一定制约与阻碍。与此同时,二维码制的不统一与移动终端技术的限制也对手机二维码新闻传播产生极大的不良影响。尽管我国目前已经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汉信码被应用到手机二维码中,但是统一的标准码制还没有制定出来,长此以往一定会对二维码市场的稳定产生不良影响。同时,我国的智能手机出货量尽管很高,但是自主生产的智能手机质量还有待提升。并且据调查显示尽管智能手机移动终端的持有者较多,但是平板电脑的持有者还较少,这些都对手机二维码在新闻传播中的应用产生影响。
2应对手机二维码在新闻传播中产生问题的策略
2.1对二维码在新闻传播中的定位进行明确
信息时代的到来,使人类社会的信息采集能力与传播能力得到巨大的提升。但与此同时,也为信息受众带来巨大的信息负担,人们只有在众多的信息中不断进行筛选,才能获得所需的有用信息。因此,作为信息传递主体的新闻媒体在利用手机二维码进行新闻传播的过程中,要对自身传播的新闻信息清楚的定位,明确何种信息适用于二维码来宣传,何种信息适用于其他形式宣传。通常来讲含有丰富的图文、视频等资源现代感较强的新闻适用于用二维码来宣传,能够为受众带来直观的新闻感受。如娱乐新闻、旅游新闻等,单纯依靠语言难以描述事件全貌的新闻,便可以让受众通过二维码扫描的形式获取丰富的视频资源,清晰的通过画面进行感受[3]。与此同时,相关媒体可以对自身新闻传播优势进行明确,然后利用手机二维码形成多种媒体形式之间的优势互补,实现新闻信息的有效传播。报纸、杂质等纸质媒体主要以内容见长,而电视媒体则以画面取胜,网络媒体则依靠传播速度深受人们喜爱,因此可以利用二维码技术将各种媒体的优势相连,促进新闻行业的发展。如可以在纸质书刊中的二维码中融入电视新闻中的生动画面,让受众在读取丰富的新闻内容后,还可以获得相关的视频资源,获得更好的新闻体验。
2.2加大宣传力度,普及二维码的有效应用
手机二维码在新闻传播中的应用,还面临着受众认可度与使用度低的情况。尽管二维码具备信息资源丰富、信息获取方式便捷等优势,但是所产生的安全风险也是极大的,因此受众在新闻信息阅读的过程中往往存在疑虑。要加强手机二维码在新闻传播中的应用问题,首先就要加大受众的认知力度,只有受众了解到二维码技术的优势,才能广泛进行使用。各大主流媒体可以在运用二维码开展新闻传播活动中,将二维码的使用信息、特点、优势以及相关步骤展开详细的介绍,使受众对其产生一定的了解。然后,可以在扫码活动中融入一定的娱乐活动,开展有奖扫码等活动,引导受众主动进行扫码活动。如在央视《开门大吉》的电视节目中,就利用二维码让场外观众积极参与到节目中来,观众可以通过扫码猜歌名,从而获得相应的奖品[4]。与此同时,在开展手机二维码新闻传播活动中,如果只让受众进行二维码扫描获取新闻信息,未免过于枯燥乏味,不易引起受众的兴趣。因此,相关新闻媒体行业可以将新闻推广与其他娱乐产品相结合,以捆绑营销的模式,推广手机二维码新闻传播形式。当前智能手机使用用户最主要的活动,就是手机游戏、微博等客户端活动。因此相关新闻媒体可以考虑将新闻传播与手机APP进行联合营销,如在手机游戏中可以通过扫描二维码获取新闻信息的形式,获得免费生命值或是相关道具等活动,增加用户的二维码使用度,从而获得新闻行业的发展。
2.3国家与媒体充分发挥对二维码技术的监管工作
在当今社会,二维码的使用已经得到了极大的普及,报刊杂志、产品促销等等都热衷于对二维码的使用。尽管形形色色的二维码资源,有效的促进了社会的整体发展,但是还存在一定的安全风险与技术漏洞,因此相关部门要充分发挥自身监管职能,保障用户使用二维码合法权益不受到侵害。政府部门应及时出台二维码的具体操作细则,统一行业标准,对市场中利用二维码从事非法活动的行为予以严厉的打击。与此同时,要尽快完善二维码移动支付系统,保障消费者的财产安全。媒体行业在手机二维码的使用过程中,也要尽量简化用户信息的收录过程,不给违法犯罪分子可乘之机。
3结束语
综上所述,为有效开展手机二维码新闻传播工作,应加大对二维码的宣传力度,制定相应措施保障受众使用安全,从而增加受众对二维码新闻的接受程度与认可程度,促进新闻媒体行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路燕,陈堂发.运用二维码实现报纸传播科技内容的路径优化[J].科技传播,2014(20):63-66.
[2]李娟,韩萌,习亚萍,等.二维码营销及其对图书馆资源和服务推广的启示[J].情报探索,2014(12):98-101,120.
[3]张海东,孙继华,白净.纸质科技期刊二维码应用研究[J].农业图书情报学刊,2015(10):138-141.
[4]张宜军,谢文亮.二维码在期刊出版发行中的应用[J].出版发行研究,2014(3):73-76.
[摘要]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与推进,以网络语言为代表的网络文化对社会生活产生了重要影响。本文以网络语言与环境特点为切入点,综合网络化语言对传统新闻传播正负两方面的影响,分析总结传统媒体在网络化语言冲击下的应对策略,为网络环境下新闻传播发展提供了有力的理论支持。
[关键词]语言网络化;传统媒体;传播影响;对策
随着我国网络建设的发展与推进,在传统媒体新闻的传播过程中,语言网络化趋势的出现对各类新闻传播的内容与表达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为此,传统新闻媒体工作者应根据新闻传播规律,积极寻找新闻传播的措施,为传统媒体新闻传播发展提供帮助。
一、语言网络化趋势对新闻传播正面影响分析
语言网络化趋势对于传统媒体新闻传播有一定的正面影响。
1.提升了受众的关注度
目前,年轻一代对于传统新闻形式的关注度正在下降,更多的青年将注意力集中在网络媒体。所以,传统新闻媒体适当引进网络化语言,可以很好地提升年轻新闻受众对新闻本身的关注度。一能提高新闻的生活性。较之传统的新闻语言,网络化语言已经成为社会年轻群体的流行性语言,在新闻传播中适当地引进网络化语言,可以使新闻内容更加贴近生活,进而引起年轻新闻受众的关注。二能提高新闻的趣味性。例如在体育新闻传播中,传统媒体的语言远不如网络中的自由议论对年轻人更具有吸引力。
2.拓宽了创新思维空间
在传统的新闻媒体发展中,如何做好新闻传播的创新工作,是媒体工作者的重要研究内容。网络化语言的应用对于传统媒体新闻传播创新的开展具有很大的促进作用。一是促进了新闻热点话题的创新。在网络化语言环境中,部分网络流行语言就是伴随网络热点事件出现的,传统的新闻媒体应以网络语言为切入点,做好新闻热点话题的挖掘创新。如2014年的天猫、淘宝“双十一”促销活动,成了当时最热门的网络热点话题,也成了新闻报道的重点话题。二是促进新闻传播形式的创新。目前传统新闻传播已经出现形式落后的问题,因此,利用网络语言创新传播形式,成为必要的方式之一。
二、语言网络化趋势对传统媒体新闻传播负面影响分析
语言网络化趋势除了对新闻传播有正面影响,也存在着部分的负面影响。
1.影响了传统媒体新闻的严肃性
新闻的严肃性是传统媒体与网络媒体的主要区别。严肃性是传统媒体新闻的主要特点。因此,具有娱乐性与趣味性的网络化语言的引进,会严重影响新闻的严肃性:一是影响新闻传播的权威性,二是影响传统媒体的形象。严肃性是传统媒体社会形象的主要体现,严肃性特点的破坏会使新闻媒体的整体形象受到影响。
2.容易产生负面效应
主要包括以下几类:一是道德方面的负面影响。网络文化中包含大量的自由文化因素,如炫富、拼爹等,如果处理不当,就会对传统道德理念产生冲击。二是文化方面的负面影响。网络语言中存在着对标准语言随意篡改的问题,如“灰机”“麻麻”一类的网络化语言的出现,对我国语言的规范化应用造成了负面影响。
三、语言网络化对传统媒体新闻传播影响的应对策略
为更积极地发挥网络化语言对传统媒体新闻传播的正面影响,有效抵御其相关负面效应,媒体新闻工作者应当做好以下工作。
1.做好新闻受众调研分析,合理配置使用网络语言
进一步规范传统媒体新闻领域网络化语言的运用,媒体工作者首先应加强新闻受众调研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合理进行网络语言的配置使用。(1)明确新闻受众人群范围,增强受众区分度。新闻工作者只有对其媒体新闻主要受众进行分析和调研,判断受众人群的年龄区间和主流喜好,才能够更合理地进行网络语言的配置与使用,最大限度地发挥网络化语言对新闻媒体的促进作用。(2)优化调研方式,规范调研内容,增进调研分析。在明确新闻媒体受众人群的基础上,新闻工作者应在媒体主要服务人群中进行深度调研,以进一步明确新闻网络语言的接受程度及使用尺度等问题。对此,笔者认为,财经类新闻应结合自身媒体特征和新闻内容,合理采取电话调研、网络调研、问卷调研等方式,就受众网络语言接受程度、网络语言负面影响预防、语言尺度设定等问题进行深度调研,以保障新闻受众调研分析工作的全面性和有效性,为新闻媒体中网络语言的合理使用奠定基础。
2.结合网络时代特征,做好新闻传播创新的实践工作
新闻媒体工作者应积极做好网络文化研究,结合网络时代的基本特征探索新闻传播的创新实践手法。对此,新闻工作者应:(1)与时俱进,大力提倡新闻传播创新实践工作的开展和普及,正确引导,确保新闻媒体“弘扬社会正气、传播社会正能量”的传播宗旨不被误导。(2)积极探索新闻网络语言的全新运用方式,结合网络语言独有的思维习惯和表意方式,更好发挥新闻媒体的自身优势。近些年来,随着网络论坛的兴起,财经类新闻编辑也可借此思路开辟“经济论坛”“财经人物论坛”“金融论坛”等新闻栏目,还可通过“相关链接”的方式对财经新闻事件的来龙去脉进行更为透彻的介绍,这些正是网络语言促进传统媒体新闻发展的体现。(3)做好传统媒体与新型媒体的整合。通过媒体公共微博、订阅号、网站新闻等方式,充分利用日益发达的网络环境,更好促进传统媒体新闻到现代网络化媒体新闻的转型发展,也能最大限度发挥网络化语言对传统媒体的促进作用。
3.开展新闻传播主题研究,确保严肃性与时尚性的良好结合
在当下网络时代大背景下,传统新闻媒体不仅应坚持其固有的严肃性和求真性特点,还应增强与网络环境的适配性,实现传统新闻媒体严肃性与时尚性的良好结合。(1)明确媒体新闻严肃性及时尚性不同语言风格的应用范围,针对不同的新闻内容及受众人群等采取不同的新闻语言风格、内容特点及情感导向。对一些专业性较强、政治导向较强烈或社会反响较大的新闻内容,必须坚持实事求是、科学严谨的态度,采用严肃、务实的语言风格;对于一些生活琐事、游戏娱乐或是大众调侃类新闻,适当掺杂一些时尚元素,则能更好地增强受众的欢迎程度。(2)在很多情况下,媒体新闻的严肃性与时尚性特点并不是完全对立的,彼此间可以进行合理整合。在新闻中利用一些正面的网络化语言进行相关新闻的播报,有时会起到特殊的效果,例如人民网新闻《2009年逾105亿美元外资79家外资总部“落沪”》,通过网络化的新闻标题,让新闻语言诙谐幽默,具有更好的传播效果。
4.做好新闻内容审核,全面消除新闻负面效应影响
虽然网络化语言的运用能够很大程度上提高媒体新闻的语言可读性和受众欢迎程度,但不可避免地,网络化语言的运用对于传统媒体新闻的传播也会具有一定的负面效应。为最大限度发挥网络语言对新闻媒体的正面影响,削弱甚至消除其负面效应,新闻工作者应通过以下方式做好新闻内容的审核工作:(1)加强社会道德与公共意识方面内容的审核,对于一些负面化的网络语言,如“啃老”“炫富”等,有必要加强内容审核,确保建立正确的社会价值观。(2)加强媒体新闻文化内容审查。网络语言相对而言具有较强的抽象性和艺术性,有一部分网络语言可能会与现实生活中的语言习惯和情感倾向存在较大出入。在对此类网络语言使用的过程中,新闻工作者有必要加强文化内容审查,同时做好相应的说明与阐释工作,避免文化歧义的产生。
四、结语
网络时代背景下网络化语言的发展对媒体新闻的传播工作既产生了很大的正面影响,也带来了一定的负面效应。为更好规范传统媒体新闻发布过程中网络化语言的运用,最大限度发挥网络化语言对传统媒体的促进作用,新闻工作者应从做好媒体受众调研分析、开展新闻传播创新实践工作、增强新闻语言风格整合以及增进新闻内容审核等方面着手,才能大力促进新时代下传统新闻媒体的发展,增强新闻传播的范围及受众的接受程度。
参考文献
[1]傅艳梅.网络传播对新闻传播的影响[J].青年记者,2012(28).
[2]沙睿.浅析媒体融合对新闻传播的影响[J].今传媒,2014(08).
新闻传播学论文范本相关
浏览量:2
下载量:0
时间:
新闻传播技术的迅猛发展以及网络时代的到来,不仅给新闻传播业带来巨大进步,同时也使国家安全面临诸多新的挑战。下面是读文网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新闻传播学硕士论文,供大家参考。
摘要:随着新媒体的崛起,媒体格局正在发生巨大变化,全媒体能力成为新闻传播从业者的业务素质。新闻传播人才实践能力的培养必须创新,才能适应媒体发展的要求。本文从课程体系建设、全媒体教学平台建设、开放办学等多方面,探讨了一些具有可操作性的路径。
关键词:全媒体;人才培养;创新
全媒体新闻实践方兴未艾,全媒体业务能力成为媒体从业人员的新要求。全媒体记者要熟悉和掌握各种传播媒介的传播规律、传播特点和传播技能,一人独自完成各种形态的新闻产品制作。而当下新闻传播类专业的教学内容已经普遍落后于新闻传播业界的实践,适应全媒体要求的新闻传播人才实践能力的培养势在必行,本文就可行的培养路径作初步探讨。
一、全媒体课程体系建设
课程体系是人才培养的基础,它决定了培养出来的人才具有什么样的综合素质,是否适应媒体职业要求。在当下媒介融合的大背景下,课程体系应该有大的改革,才能培养出全媒体的新闻传播人才。首先要淡化专业界限。在国内有些高校新闻传播类各专业间的壁垒正被打破,教学内容实现了跨专业融合,甚至实现了校内跨学科的合作培养。这一改革复旦大学新闻学院走在了前面,他们的“2+2”培养模式就是一种成功的尝试。这种培养模式要求新闻传播学科各专业学生在大一和大二阶段任选一个非新闻传播学科的专业,并系统修读所选专业的主要课程。[1]虽然,复旦大学新闻学院的经验不是所有的新闻传播类院系都能借鉴的。但至少这种思路带给我们启发:在新闻院系内部应该着力打破新闻学、广播电视学、网络与新媒体等专业间的壁垒。在大一和大二的时候不分专业,专业课设置可以完全一致,大三的时候再根据学生的发展意向,适当体现不同媒体对人才素质要求的不同侧重。其次要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加大实践课时的比重,明确实践教学的内容、形式要达到的效果,使实践教学具有规范性和可操作性,改变目前很多课程的实践教学安排流于形式的状况。在课程体系设计上,也要增加实践性强的课程,特别是适应媒介融合要求的新闻业务课程。除了传统的新闻采、写、编、评、摄等相关课程外,各专业都要开设《网络新闻写作》、《网络编辑》、《网页设计》、《融合报道》、《数据新闻》等课程,使培养出来的学生能独立完成多媒体新闻报道任务,能够通过对各种内容产品进行整合和深度挖掘,提升其品质和价值。[2]即使是传统的理论色彩比较强的课程,也要注重和新闻业界实践的密切结合,将理论融合在实践中,使理论具有鲜活的生命力。随着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融合发展,新闻媒体的核心竞争力已不只在于采集和发布新闻信息,它还需要通过对各种内容产品进行整合和深度挖掘,提升其品质和价值。同时,媒体的细化、受众需求的多元化,精确区分新闻市场、实施行业新闻的分众传播已成为新传媒时代新闻传播的新模式,将新闻与信息传播进一步延伸到知识与服务领域成为媒介融合时代对新闻传播的新要求。再次要及时实现课程更新。媒介技术的快速发展,使新闻传播业界不断创造出新的传播形态,媒介格局也在不断变化重组。新闻传播专业的课程设置多是在传统媒介环境下形成的,多年来延承不变,已经和当下的新闻传播实践严重脱节。定期更替不适应新闻实践当下要求和发展趋势的课程,开设一批适应媒介融合需要的新课程,成为全媒体记者培养的前提条件。
二、全媒体教学平台建设
新闻传播教育中的技术训练尤为重要,新闻传播专业人才要朝着“全能型人才”转变。[3]搭建全媒体教学平台、开展全媒体实务类课程教学,已经成为当下新闻传播类专业教学效果的基本保证,是办学必不可少的手段。建设全媒体教学平台最重要的是建设全媒体实验室,训练学生利用多渠道采集、加工、处理信息,实现与纸质出版衔接的加工、制作、排版流程,以及与广播电视及网站内容制作相衔接的数字化加工、制作、管理流程,实现新闻出版的整体策划、整体实行,培养学生全媒体业务能力,适应融合媒体岗位的工作要求。利用新媒体平台,积极创新教学手段,将全媒体教学方法应用到实验室外的课堂教学活动中。就目前来说,可以建设课程微博、课程微信,充分利用各种新媒体形式进行课堂教学内容的延展、互动与深化,强化课堂教学效果,培养学生新媒体使用习惯,累积新媒体使用经验,提升全媒体实践能力。
三、与媒体合作办学
新闻传播人才的培养离不开大量的专业实践,特别是媒体一线的实战锻炼。这种媒体实践不仅是学生所需要的,也是许多新闻传播专业的老师所急需的。中宣部、教育部于2013年秋学期启动了新闻单位与高校新闻传播院系人员互聘的“__”,为加强高校新闻传播院系与新闻单位的合作,为提高新闻传播人才培养的质量提供了机遇、搭建了平台。老师进媒体。选派专业课教师到媒体挂职或定期观摩、考察,参加媒体的编前会、选题策划会等,投身一线新闻实践活动,追踪业界新闻业务变革,将最鲜活的实践内容和业界最新动态带到课堂。以教师实践能力的提升,保证学生业务素质的培养。记者编辑进课堂。由媒体指派资深记者,和专业课老师共同承担诸如《新闻采访与写作》、《报纸编辑》、《广播电视新闻采访与报道》、《电视编辑与节目制作》等课程的教学任务,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打造出高质量的精品课程。学生进媒体。积极建立实习基地,力争为每一个学生提供进行传播实践的机会,使学生熟悉媒体和传播公司的业务流程,强化专业意识,提升专业能力。组织学生定期参加媒体的业务交流活动,开展学生评报等专业活动,保持课堂学习与新闻实践相一致。学生办媒体。建立三个必备的学生新闻实践工作室:报编工作室、视频工作室和网络工作室,为学生搭建日常的媒体实践平台,做到人人参与,在新闻实践中提升专业能力。众包新闻合作。与相关报社、广播电视台、广告公司、网络公司等媒体、机构合作,由社会单位提出产品的制作线索和制作要求,新闻传播院系的师生负责实施,实现双赢。
四、加强校企合作
在传统媒体处于守陈的态势下,新媒体和企事业单位成为新闻传播专业学生就业的主渠道。在媒体实践这一块,各院校相关专业都很重视,但和企事业单位公关宣传部门的合作很不足,应该说是新闻传播专业办学的一块短板。加强校企合作既是教育主管部门的要求,也符合新闻传播专业的办学规律。具体来说,新闻传播院系可以和微信营销、文化传播等公司开展实质性合作,输送学生到这些公司从事具体业务,也可以在学院成立工作室,将这些伙伴公司的业务拿到校内做,甚至拿到课堂上做。将供给侧和需求侧无缝对接,使人才培养不至于和社会需求脱节。学生实习的渠道也完全可以拓展到其他企、事业单位的宣传部门,使学生对不同行业、不同单位的宣传要求和工作特点有深入的了解,并在求学期间就有针对性地打好基础、做好准备。
五、案例库建设
在信息化环境下,知识的获取、疑难问题的解决都不再仅仅依靠教师,甚至完全可以不用依靠教师。传统课堂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必须进行大的变革,教师角色也要重新定位,引导学生运用知识去解决问题比传授知识更重要。案例教学法是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激发学生主动性、创造性的有效方法,是适应全媒体时代的重要教学方法。可以组建案例库、开发研究小组,从新闻业界的实践中研究、提炼教学案例,开展案例教学,帮助学生更好地树立专业意识、提高专业能力、保证人才培养质量。基本的案例库应包括新闻采访案例库、新闻写作案例库、新闻编辑案例库、新闻评论案例库、广播新闻案例库、电视新闻案例库、专题片案例库、新媒体传播案例库、广告案例库、新闻摄影案例库等10个案例库。
六、毕业论文改革
本科生毕业论文写作是饱受诟病的问题,新闻传播专业的学生也普遍存在抄袭等现象。作为应用性很强的专业,以理论阐述来考查学生的学业水平,甚至将此与学生的学位授予相挂钩,不能不说是个很大的弊端。在毕业生中推行以作品代替毕业论文的改革,是适应新闻传播教育规律的必然要求。毕业作品可以是毕业生公开发表的一定数量或字数的新闻作品,并辅以相关文字说明,也可以是虽未刊播但达到一定要求的音视频作品,或者是针对某一广电媒体或新媒体的创设或改版总体方案及样片等。总之,新闻传播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有诸多实现的路径,其核心就是真正体现本专业的实践性特征,同时满足传播技能掌握上的全面性要求。
参考文献:
[1]黄瑚.媒介融合趋势下复合型新闻传播人才的培养[J].国际新闻界,2014(04):147.
[2]胡德才.媒介融合时代新闻传播人才培养的理念与路径[J].新闻大学,2015(05):123.
[3]倪宁,谢天武.从两重到双跨:论媒体融合时代新闻传播人才培养中的三种关系[J].中国大学教学,2013(04):36.
摘要: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科学技术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人类对于信息资源的需求进入了新的阶段。在这种情况下,传统新闻媒体的发展体现出明显的滞后性,远远无法满足大众对信息资源的迫切需求,新媒体应运而生。与传统媒体相比,新媒体依托于计算机信息技术与互联网技术,在信息源、信息量、及时性和广泛性方面都有着不可替代的优势,在新闻信息传播中迅速占据了重要地位,在推动新闻传播行业转型的同时,大大加快和扩展了信息传播的速度和受众范围。而微博,作为新媒体的代表性产物,在为人们提供了一种全新的休闲娱乐的方式之余,对于新闻传播的推动最为明显。
关键词:微博;新闻传播;大众传媒;交互性
人类进入信息时代,对于信息的广泛性需求和海量信息的庞杂性促使传统新闻媒体发生变革,催生了新媒体。而微博作为新媒体的代表性产物在信息的传播方面更是表现出不可替代的优势。自微博概念传入中国,各大门户网站积极响应推广,使微博在短时间内以裂变形式迅速蔓延,渗透我们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成为新闻传播的重要手段之一。与传统新闻媒体相比,微博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例如:海量的信息资源、广泛的信息源、操作简单便捷、高度时效性、对突发事件的应激性以及其完美的互动机制等都证明了其在发布和传播信息,发表和分享言论等方面的优越性。然而,由于新媒体技术本身的多变性和复杂性及其它种种因素,微博在应用于新闻传播的过程中仍不可避免地出现了种种问题,导致信息质量低下,信息来源庞杂,严重滞后传媒事业的发展。本文将依据传媒理论和社会心理学理论,在对微博概念、特征及其发展过程的简单阐述的基础上,指出当前微博在新闻传播应用过程中暴露出的问题,并重点分析微博应用与新闻传播的优势与意义,以期指明微博传播的发展策略,希望能引起重视,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一、微博的概念及其发展过程
微博,即微型博客,是指基于无线或有线网络终端进行编辑和分享信息的网络社交平台。与传统博客相比较,微博的突出特点就是其简洁性,它对于文字的编排没有太大要求,用户可以借助微博将日常生活见闻,情绪变化等零碎的信息梳理记录下来,并基于此实现单向或双向的关注机制。2006年艾文•威廉创建了Twitter,这也是世界上第一个提供微博服务的网站,自此,微博这个概念开始在大众的视野出现。Twitter的成功运营与推广很快吸引了国内门户网站的目光,2007年,饭否网将微博理念引入中国,新浪、腾讯、网易、搜狐等网站纷纷开始效仿,逐步开启了微博的测试功能,自此开始,微博逐步渗透大众生活娱乐,打破了传统媒体对新闻的垄断,开启了新媒体传播信息的新时代。2009年8月,新浪开启了新浪微博内测版,成为中国第一个提供微博功能的门户网站,微博真正正式地进入网民的视野。当然,新浪微博虽然借鉴了Twitter的创意,但对比后者只能分享文字的特点,新浪微博综合了我国网民的上网习惯,增添了图片、视频、音频等功能,大大满足了网民的需求,融合了中国国情、网情。当然,事物的发展总要经历一个过程。微博真正融入我国大众生活,成为新闻传播的重要手段和途径依然经历了几个阶段。首先,是微博与手机、平板等移动终端的结合。移动终端的便捷性使得信息的发布、传播与关注变得更为触手可及;其次在于关注转发功能的推广[1]。微博的关注和转发功能使得彼此关注的人可以随时随地了解到对方的信息动态,实现网络信息的辐射式传播;最后则是名人效应的推动。Twitter在创立之初即通过发布天王迈克尔杰克逊的死亡信息而迅速窜红,后来的新浪微博在开始的时候也是通过邀请国内知名人士注册关注微博而大力推广的,名人的效应帮助微博快速立足。
二、微博的特点
要正确分析微博在新闻传播应用过程中的作用与意义,必须先了解微博自身及其在信息传播方面的特征[2]。
1.时效性。微博素来以其强大的即时通讯功能而知名,公众借助任何一台可以联网的移动终端就可以实现微博内容的编辑和浏览,关注和转发。对于社会上的重大事件或突发性事件可以当场发布到微博上,使关注者如置身现场,充分体现了其及时性、现场感,是其他任何媒体所无法比拟的。
2.草根性。布置和文笔等技术性要求较高,对于发布信息的工作者来说是不小的任务量,而微博门槛大大降低,它将信息内容限制在140个字内,对文字的简洁度要求增高,对文笔的硬性要求就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可以说在一定程度上,它使得平民与莎士比亚处于同一水平线上。此外,传统媒体传递信息,单独的个体往往是充当被动阅读者的角色,偶尔借助口述进行小范围的再传播,而微博使得每一个个体在担任阅读者的同时也成为信息的发布者,新闻信息的传播范围受众人群更广。
3.高度互动型。借助微博,可以实现单向或双向的关注机制。微博编辑对文字技巧没有硬性要求,更多的是一种心情的梳理和记录,用户通过微博的关注、转发和留言功能可以同博主进行交流,博主也可以依托互联网技术对其作出回复,这种双向互动使得陷于现代高速度生活的人们更加贴近。
三、微博应用的现状分析
微博毕竟还是新兴事物,在应用和发展过程中难免出现种种问题,限制自身的发展。
1.新闻信息真实性大打折扣。微博的低门槛、草根性、开放性在为其带来广泛受众的同时,也导致了信息真实性的问题,更不要说互联网本身就具有匿名性。海量的、碎片化的信息资源加大了信息甄别的难度,此外,快速性和及时性要求也使得微博信息传播不可能像传统媒体那样做到字斟句酌,因而微博也就成为虚假信息新闻传播的重灾区[3]。真实是新闻报道的生命和基本特质,离开真实就不能称其为新闻。然而,由于微博信息来源的复杂性和信息甄别的困难性,微博内容难以保证其真实性,特别是有些新闻平台为博取公众眼球、增加关注量,对新闻内容进行扭曲、截取、夸大、断章取义、张冠李戴,凭空增加个人喜好和主观偏见,使得原有的内容失真甚至变得耸人听闻,长此以往,自然会使得公众对新闻媒体权威性和真实性怀疑。
2.缺乏集权的管理机制。其实这一点和上一条是一脉相承的,海量的信息资源和时效性的要求,使得新媒体对于新闻无暇把关,缺乏集权的管理机制,使得把关人角色泛化,新闻信息内容庞杂泛滥,水平参差不齐,让新闻媒体的公信力和权威性大打折扣。许多人对微博上发布的信息持观望和怀疑态度,只有等传统纸媒确切消息后才敢确认信息的真实度。另一方面,微博中的信息传播者在转发和关注新闻信息时本身就带有很强的个人偏见和倾向性,又受个人的阅历局限,缺乏必要的信息甄别意识与能力,对信息的转发与传播不加选择,鉴别,使得虚假信息迅速蔓延。
3.复杂信息传播无力。微博的短小精悍是其突出的优势所在,但140字的限制又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其对复杂信息的传播,例如学术理论的阐述和文艺作品的介绍很难在微博有限的篇幅中得到延伸[4]。微博有限的140个字的容量注定了它在现代新闻传播过程中只能扮演一个配角,而非主要角色,即使是那些看似借助微博而轰动一时的新闻事件,往往也只是利用微博的广泛性而加大和拓展公众的介入力度,而对于时间的具体分析则缺乏细致深入的报道。
4.言论缺乏深度。低门槛和对于复杂信息传播无力共同导致了许多微博言论的深度缺失,再加之,没有形成一支专业的网络新闻采编队伍,很难形成像焦点访谈等栏目的深刻性和力度。
四、微博在新闻传播应用中的优势与意义
1.推动传统媒体变革发展。微博作为新媒体,当其与传统新闻媒体相结合时,可以形成合力,最大程度的整合优化新闻资源,拓宽新闻信息来源。一方面,微博在转发过程中一定程度地体现了转发者的观点和情感态度,这些碎片化、零散化的信息乍看不起眼,但一旦汇聚成信息流,就有了整体价值的提升,一经提炼和整合即能为传统媒体所利用,大大拓宽了传统新闻媒体的信息来源和信息渠道,比较便捷、经济地获取大众的观点态度。另一方面,传统媒体也可以通过申请官方微博账号的方式积极融入新媒体,在发布消息的同时,与网民进行交流,实现高度互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提升和扩大自身的影响力和受众面。
2.创新新闻形式,打破传统纸媒垄断。以2009年谷歌中华区总裁李开复的离职为例,其本人在微博上发布“再见,谷歌”短短四个字,即引起了较大的轰动效应,至少在速度方面远胜于传统纸媒。微博作为新媒体的代表性产物,是迎合了当前大众对于即时性信息的需求远胜于深度性报道的心理的,因而它自诞生之日起,便呈裂变式蔓延,很大程度上冲击了传统纸媒业[5],打破了传统纸媒在新闻报道中的垄断地位,创新了新闻传播的形式。
3.强大的号召力与监督作用。微博碎片化的信息分散开来很难起到什么作用,但一旦这些信息集中整合,就可能形成合力。微博发布者通过微博提供事件的分析、理论支持和事实依据,这些信息一经整理,就有了推动事件事实还原的力量,如果这些信息进一步汇集为信息流、新闻流,便会很快成为社会的焦点话题,引起公众对事件的介入,进而能够产生一种话语权,推动官方渠道对整个事件过程调查和研究。
五、小结
微博作为当前非常流行的交流模式,得到了人们的喜爱和青睐。其在新闻媒体传播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一定程度上改变了新闻传播的模式。其时效性、草根性和高度互动性的特点不但让其可以紧抓实事,也可以在广泛的人群中进行传播。而通过应用微博,可以有效推动传统媒体变革发展,创新新闻形式,打破传统纸媒垄断。同时也能够起到强大的号召力与监督作用。但是其也存在着新闻信息真实性较差、缺乏集权的管理机制、复杂信息传播无力、言论缺乏深度的问题,这些问题极大地制约了微博作为新闻传播载体的重要作用。因此,在新的发展背景下,应该积极发挥微博传播的优势,努力解决不足,从而让微博成为新闻信息传播的重要方式,促进新闻传播的有效发展。
参考文献:
[1]白晓晴.微博应用于新闻传播的优势与意义分析[J].现代商贸工业,2010.
[2]微博对传统新闻传播模式的影响研究[EB/OL].豆丁网.
[3]论微博传播能力及其局限[EB/OL].豆丁网.
[4]新媒体给现代新闻传播带来的变化——以微博为例[EB/OL].百度文库.
[5]新媒体的出现对新闻传播活动的影响[EB/OL].谢志芳博客,2010.
浏览量:2
下载量:0
时间:
作为一种公开传播信息的手段,新闻传播是人类谋求发展的重要的构成之一;作为一种社会的文化现象,新闻传播在它特有的文化圈内孕育成长。下面是读文网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新闻传播学论文,供大家参考。
摘要:新闻传播有着传递社会文化和信息的作用。它不仅能让人们对社会事件有着清晰的认知,还能满足人们自身的各种期待。本文首先描述了文化秩序的含义,其次讲述了带有倾向性的新闻传播行为,最后提出了要在新闻传播中把握现实的文化秩序这一思想。
关键词:文化秩序;新闻传播;社会事件
新闻传播不仅是社会信息在人群之间的传递,还是对该社会的社会文化的传播。新闻传播中要牢牢把握现实的文化秩序,因为文化秩序是社会和谐稳定必不可少的因素。这样才能表现出新闻传播最根本的价值,满足人们各方面的渴望。文化秩序是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发展所必须遵守的,是提高民族文化、思想、素质必要的行为。
一、文化秩序的含义[1]
社会文化秩序是维持该社会和谐稳定必不可少的东西。它是由社会很长时间累积的文化价值所表现出来的人们行为上的规范。文化秩序作为维持社会和谐稳定必不可少的因素,所具有的约束力也凌驾于该社会人们的自我思想之上。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文化秩序要比法律更具有规范人文思想、行为的作用。它是社会特有的文化产物,是衡量地区不同人思想行为的一个准则。一个良好的文化秩序能够带动社会的和谐稳定发展,也是提高该地区社会文化价值不可缺少的因素。
二、倾向性的新闻传播行为
倾向性的新闻传播行为是指新闻传播方在进行新闻传播时把传播内容按照自我的文化价值和思想意识进行报道。这种传播行为某种程度上会扭曲事件本身的现实情况,而且会诱导人们对新闻事件不同方向的认识。一个倾向性的新闻传播行为不仅会扭曲新闻传播的意义,而且会为社会文化的发展带来不良影响。
(一)对人物的倾向性传播
对人物的倾向性传播是指新闻媒体主观意识塑造出的新闻人物。新闻媒体根据自我的意识给予人物的不同评判,更有甚者为了让自我意识在人物上体现得更形象具体,而刻意隐藏或夸大新闻事实。虽然人物行为没有受到最根本的改变,但阅读人群在阅读这些新闻时会带着新闻媒体赋予的主观意识,从而会导致阅读人群忽略人物的行为本质等。夸大和减小人物行为,加大或减轻人物罪恶,是常见的倾向性新闻传播之一。例如,在传播某一人物的不良行为时,并不对人物行为做出公正的概述,而是不断强调罪恶感以及人物行为带来的恶劣影响。这容易导致阅读者也受到这种思想的侵蚀,不能正确地对人物行为本身进行评定。
(二)对社会事件的倾向性传播
对社会事件的倾向性传播也是倾向性新闻传播行为的一种。对社会事件的倾向性传播主要是指在进行社会事件报道时,附带传播方自我的感情色彩,对社会事件进行主观意识上的评价,从不同方面上来扭曲社会事件的本质,给社会文化秩序带来破坏。在对社会事件进行倾向性传播时,真正报道社会事件本身真实情况的少之又少。传播方通常为了利益以及自身思想,夸大事实。就阅读者而言,他们期待的社会事件的报道是有现实意义的,是真实还原社会事件本身的,而不是附带强烈感情色彩的报道。
三、在对新闻的期待中把握现实的文化秩序
(一)对社会重大问题的未决所形成的期待[2]
对社会重大问题的未决所形成的期待是指人们期待那些关乎自身的社会重大问题的发展,但这些重大社会问题的解决需要很长的周期。新闻媒体报道时要把握现实的文化秩序,不能凭借自身的主观意识来对这些社会重大问题加以评判。这种期待从某种角度来说加强了人们对自身的思考、对社会现象的总结和对未来的憧憬。
(二)因人的感知和想象所形成的对艺术信息的期待
人的感知和想象随着人类漫长的发展已经提升到一个很高的层次。它是人类日常生活中所不可缺少的精神慰藉。对艺术信息的期待是因人的感知和想象的发展所形成的行为。通常来说,人渴望得到精神层次的交流,并且通过感受不同的艺术信息来达到自身的精神需求。新闻传播要把握现实的文化秩序,为人们提供不断创新的艺术表达形式。要结合该社会的精神文化,给人带来精神层次的享受。
(三)渴望对他民族社会的理解所构成的期待[3]
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不仅渴望了解自身的社会文化,还渴望了解他社会的文化,这样也形成了一种期待行为。人渴望得到精神的交往,不局限于自我社会人员的交流,更渴望和世界其他社会进行交流,了解其他社会的文化和社会事件。在进行新闻传播时,需要还原他社会事件的本质,描述他社会的文化秩序。只有客观地分析其他社会的社会秩序,才能给自身和其他社会之间的沟通、交流以及合作带来帮助。
四、结语
新闻传播是为了满足人对外界事物的认知渴望。在新闻传播中,一些不正当的带有倾向性的传播行为会影响到人对社会事件和人物行为的直观看法,阻碍阅读者了解事物本质,影响人对事物的判断等。新闻传播要把握社会的文化秩序,在满足社会文化秩序的前提下进行传播。这样不仅可以还原社会事件的真实情况,还会对社会发展带来积极的作用。而且把握现实的文化秩序进行新闻传播还可以满足人们对社会重大事件、艺术信息的期待,为社会的人文发展以及思想程度的提高带来重大帮助。
参考文献:
[1]马克斯•H.布瓦索.信息空间——认识组织、制度和文化的一种框架[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7:12-14.
[2]周晓明.人类交流与传播[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0:50-51.
[3]陈力丹.精神交往论——马克思恩格斯的传播观[M].北京:开明出版社,2002:12-17.
摘要:新闻传播教育的理想模式紧密地联系着社会,同时不断地向前发展着。本文根据沈阳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以下均简称为新传)专业硕士研究生所做的关于国内新传硕士研究生教育的调查来探讨国内普通院校新传专业硕士研究生教育存在的问题,通过对调查结果的分析指出新传学研究生对学校实践性、应用性教育的需求。根据大多数学生的成才取向来纠正国内普通高校传统培养模式,提出国内高校需要调整研究生的培养方式,以实务课为主,增加学生在校期间的实践时间,加强学生的专业素养和实践能力。
关键词:新闻传播学硕士;实践;师资;考核方式
一、调查中呈现的问题
(一)新闻传播研究生教育与实际脱节
当前传媒界急需复合型人才,而我国普通高校的新传研究生教育模式还只停留在理论教学上。据调查,该校新传教育采用最多的教学方法中,有超过一半的人选择了“理论教学”。而学生理想的教学方法则是“实践性教学”(63%左右)。这样高比例的“理论教学”培养出来的研究生很可能在以后的工作中产生采写恐慌,写出来的东西没有深度甚至没有逻辑,更不要说做研究了。现在普通高校的新传硕士生培养仍以学术型为主,这显然有悖于社会需求和多数学生的意愿。应由学术型向应用型转变,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鼓励学生对新闻实务进行钻研,提高学生的专业素养和实际操作能力。从学校的考核标准来看,大部分高校的考核侧重点在科研能力和学术水平上。学校除了要求学生完成课程考试、学位论文外,还需要发表学术论文,并把发表论文的级别、数量同奖学金以及其他奖励的评定挂钩。这种片面追求学术研究指标的做法,忽视了对学生实践能力的要求,不仅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而且还可能滋生学术腐败。
(二)师资力量不足
英国新闻教育学会会长罗德•艾伦曾说:做新闻教师,30年的从业经历比一个博士学位有价值得多。此次调查中,有一半以上教师都在30岁以下,呈现年轻化趋势。普通院校毕业的教师超过50%,80%的人最高学历为硕士,职称仅为讲师。可见,现在国内普通院校的师资水平并不高,且研究生导师的数量与不断扩招的学生数量不成正比。调查中,只有三分之一的教师毕业于新传专业,一半左右的教师没有媒体从业经验。对于新传专业硕士的教育来讲,并不是教师年纪越大、学历越高越好,有很多媒体人都只是本科毕业(数据来自对媒体从业人员的调查,本科学历的媒体人占75%),这些人员虽然学历不高,但有丰富的实践经验。这样的人才在国内高校当老师,可以弥补很多学历高但没有媒体从业经历的教师的不足。同时,我们可以借鉴美国教育模式,改变教师学识构成,提高业界人士在教师结构中的比例。
二、教育模式的转变
(一)增加学生实践比例
从新闻传播学的“应用性”和“实践性”出发,学校可以邀请业界名流阶段性地给学生讲课。这样一方面可以给高校新传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提供很多新的思路和举措;另一方面,还可以加强高校和媒体之间的联系,破除行业壁垒,汇聚社会多方资源,为我国新闻传播的发展带来很大的好处。除此之外,还可以组织教师到媒体一线去实际工作,以方便教师了解新闻传播方面的最新动态和趋势,从而使课堂内容尽量多地贴近实际。最重要的还是要多制造机会让学生去媒体实习,在课程设置中增加新闻实务教学内容的比例。专业硕士在有限的在校时间里,如何学习更实用、更紧迫的内容,具体开设哪些课程等问题,最好综合老师的专业能力和学生需求方向两方面的情况来决定。同时,还要积极开展实践性教学和案例教学,以增强学生的批判能力和创新能力。
(二)改革研究生考核评价体系
学术研究是需要积累的,研究生的学术造诣未达到一定水准时,用强制性规定逼其勉强发“论文”,这种揠苗助长的做法并不可取。学位论文是衡量研究生水平的重要标准,对于真正立志于做研究、搞科研的学生来说,学位论文必然不会让其发愁;但对于怀揣着其他目的的人来说(调查结果中,想考新闻传播学研究生的人60%是“希望增强竞争力”和“兴趣爱好”,40%为“回避职场和社会压力”,20%左右的人选择了“父母和亲朋好友的期望”),学位论文无疑是道坎,更不要说部分学校强制要求在一定级别的期刊上发论文。在考核研究生的实践能力方面,目前国内普通高校缺乏相关规定、具体措施和评价标准。此次调查中,关于“高校教师对现有新闻学生能力考查的方式是否合理”这一问题,有50%以上的教师认为“不太合理”。新传硕士研究生的考核与评价体系要与时俱进,考核的方式也要逐步多元化,根据本专业特点制定差异化的评价体系和考核方式。例如,把实习纳入教学环节中,用实习取得的学分取代在期刊上发论文取得的学分,用实习期的表现和作品来作为衡量奖学金或者其他评价体系的标准。学位论文形式可以有多种,如调研报告、规划设计、案例分析、文学艺术作品等。如果毕业生能提供高质量、高水平的专业实习作品,就应该允许其参加毕业答辩和申请新闻学位。
参考文献:
[1]欧阳明,马菁华,徐双,王婷.新闻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的困局与转变[J].中国出版,2009(4):28.
[2]德勒兹(法).时间,影像,电影[M].谢强,等,译.湖南美术出版社,2004:229-230.
[3]杜骏飞.中国新闻传播学教育向何处去[J].香港传播与社会学刊,2009(1):78.
[4]童兵.新闻改革新思路和新闻教育新突破[J].香港:中国传媒报告,2003(4):4.
[5]高钢.媒介融合趋势下中国新闻教育的改革思考[J].新闻学论集,2013(1):141.
[6]曾建雄,曾俊,邓文艳.新闻传播类硕士研究生教育的危机与转机——关于变革国内研究生人才培养模式的深层思考[J].现代传播,2010(3):126-127.
[7]王天定.中国新闻教育问题探究[J].中华新闻报,2007(4):83.
浏览量:2
下载量:0
时间:
随着新闻媒介的发展,公众接触媒介时间的增多,新闻媒介在一定程度上充当了文化信息的载体,塑造了人们的文化观念和文化行为。下面是读文网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新闻编辑论文,供大家参考。
一、加强学习,提高指导能力
广播电视新闻编辑虽然不需外出采访,但并不代表编辑是两眼不闻窗外事。记者在外采访,编辑就需要对记者指明一条明确的道路,不让记者跑新闻时丢失了最重要的信息,其集中体现在记者所采访回来的新闻稿中。因为记者的新闻稿都是散乱的,编辑就需要对记者所采访的新闻稿进行修改和组织,然后向受众传达最为真实的信息,而记者也可根据编辑所改的新闻稿,重新确立自己的目标或是照目前的发展前进。从上文中可以了解到,编辑必须站在最为公正的角度,结合受众的需求,根据最为正确的方针政策精神,将信息真实准确的传播。而广播电视新闻编辑工作者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更加刻苦的吸收知识,我国广播电视新闻是党和政府的喉舌,因此,广播电视新闻编辑就需要对我国最新的方针政策进行透彻的了解,这样才能够随时随地的掌握最新的理念,获得最新的灵感,从而在编辑工作中展现最为新颖的思维方式,将广播电视新闻带回正轨。广播电视新闻编辑光是努力学习还不够,还需要学会通联,就是对广大的社会记者进行适当的培训,培养他们展露发现新闻的眼光,及时的将社会大众需要的新闻信息采集回来,然后再给与发表。只有通过学习和通联两方面的共同进步,才能够使我国广播电视新闻的整体质量得到显著的提高。
二、准确判断,提高新闻的预见性和权威性
新闻的生命是什么?新闻的生命就是时效性和真实性。而对于编辑而言,这正是考验期编辑工作的重要时候。记者要有高度的新闻敏感性,而编辑也需要通过对采集的新闻信息的新闻价值以及发展趋势,凭借着长期以来的职业敏感,对其进行判断。例如,2003年的3月20日,伊拉克爆发了战争,而当时的央视国际频道的记者迅速的将这则消息传达给了社会上的每一个角落,而央视编辑则依靠着其强烈的职业敏感度,判断着一定是一场规模浩大的战争。于是,编辑一声令下,各路记者赶往伊拉克,所有新闻采编人员都坚守在自己的岗位上,静静地等待伊拉克开战。果不其然,当伊拉克战争爆发后,远在伊拉克的央视记者,在第一时间就将新闻信息传回了央视电视台。其他的新闻电视台则手忙脚乱地进行播报,而央视电视台则有条不紊的将之前预测的新闻事件进行播报。从这个例子就可以看出,广播电视新闻编辑在新闻上起到了一个领头人的作用,而这也是广播电视新闻编辑所需要学习的判断力,以及对于新闻所具有的敏感性、对现今新闻的后续发展所拥有的预见性以及在广大受众以及各家电视台面前的权威性,只有拥有了作为编辑的这些主要的要素,才能够真正的带领广播电视新闻工作。
三、走出办公室,多接触鲜活的生活
编辑是整个广播电视新闻的灵魂人物,且在上文也有所了解,广播电视编辑需要具有新闻的敏感性和对新闻走势的预见性,而这些编辑所拥有的要素,并不是单单只靠坐在编辑室中,看看记者发来的新闻稿就可以培养出来的。而往往会因为编辑长期坐在编辑室中,所修改的稿子和记者的意见有时会出现分歧,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很多电视台都把编辑外派,也就像央视大部分记者实际上是编辑,而编辑在之前都是记者一样。将编辑派到外地去采访,目的就是希望编辑可以开拓视野,获得最新的信息,打破原先的思想,将之前顽固的思想剥离,并创建出新的思维,这就是有的电视台将编辑外派的主要原因,而这也是提高现今编辑综合素质,改变思想的主要方法和途径。
四、结语
广播电视新闻是广大受众所离不开的一种新闻形式,而目前广播电视新闻编辑中的种种缺陷,要将通过上述的措施和决策予以改善。广播电视新闻编辑除了需要对受众的心理有所分析,还应当尊重新闻的客观事实,保证新闻的真实性和时效性,将新闻的生命大放异彩。只有如此,才是一个合格的广播电视新闻编辑,才能够将最为优质的广播电视新闻传达给广大受众,为社会新闻事业,贡献自我的一份力量。
1广播电视新闻编辑技巧应用的必要性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任何一个行业在进行发展的过程中都有其内部的行为规范,广播新闻编辑工作也不例外,其在进行编辑工作的过程中,也需要遵守相关的规章制度,以保证广播电视新闻编辑工作的规范性。广播电视新闻编辑技巧,其是在把握内部管理制度的基础上提出来的新闻编辑办法。在对其进行应用的过程中,有关工作人员首先就应对自身的行为进行规范,因此有效的提升了广播电视新闻编辑人员的自律性,并且由于编辑技巧对于工作人员的个人素质有着很高的要求,使得编辑人员在掌握编辑技巧的过程中,潜移默化的对自己的工作能力、业务素养等都给予了一定的提升。
2广播电视新闻编辑过程中应用到的编辑技巧
1)模糊编辑技巧
理论上讲广播电视新闻在传播的过程中应坚持真实性、清晰性、准确性、时效性等多项原则,但是考虑到广播新闻对社会生活的影响,在处理一些特殊新闻的过程中,有关编辑人员也会采取模糊处理的办法,以减少新闻对社会生活的负面影响。这种模糊的处理方法,就是广播电视新闻编辑的技巧之一。在实际应用的过程中,这种编辑技巧主要应用在重大灾情、国家机密、突发事件等方面的报道。这样做的效果有两个,首先,其可以通过最简练的语言向社会大众传达主要的新闻信息。例如,在对灾情进行报道的过程中,简单明了的报道更符合社会大众迫切的心理。其次,可以达到一定的保密作用,避免国家机密的外泄。例如,新闻编辑的过程中会涉及到一些政治军事方面的消息,编辑人员为了搞好新闻播报与机密保护之间的平衡,就会对新闻进行模糊处理,仅就具体事件进行报道,而忽略事件中的单位以及相关人员。
2)稿件甄别技巧
广播电视新闻的采集途径十分的丰富,不仅有专业的记者进行新闻的调查,同时还有一些通讯员、热心观众或听众等为广播电视新闻单位提供新闻播报的素材。由于现代社会信息传播速度不断加快,信息的可靠性受到了严重的冲击,因此在众多的新闻中甄别新闻的真实性,判断新闻的价值,就成为了现代广播电视新闻工作者的必备技能。具体来说稿件甄别技巧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①注重与稿件提供者之间的联系,尽量与稿件提供者建立起长期并稳定的合作关系。
②对新闻的时效性进行把握,保障新闻可以在第一时间向观众进行传达。
③对新闻的价值进行明确,新闻的价值应包括新闻内容的价值,以及新闻是否具有新颖性和趣味性。
3)深度挖掘技巧
随着现代科技的不断发展,新闻传播的平台也得到了有效的丰富,除了传统的纸张传媒外,网络传媒成为了广播电视传媒的重要竞争对手。因此在进行新闻编辑的过程中,有关编辑人员需要在新闻立意以及新闻深度等方面下功夫,通过提升新闻播报质量的方式,强化广播电视传媒的竞争力。首先,广播电视新闻编辑工作人员应对新闻编辑资料有一个概括性的了解,尤其是针对图片新闻给予足够的重视。其次,对于一些有价值的新闻和大众热点新闻进行深度的挖掘,避免浅表式的报道。所谓的深度发掘应包括对新闻背景的了解、新闻影响的把握、新闻报道角度的选择等。其中新闻报道角度的选择尤为重要,编辑人员应避免与其他媒体的报道角度产生重叠,采取另辟蹊径的办法从其他层面对新闻进行报道,给观众耳目一新的感觉。
4)增加趣味技巧
广播电视新闻播报主要面向的就是社会大众,因此得到社会大众的关注与认可是广播电视新闻编辑工作的重要任务之一。而吸引大众的主要方法就是加强广播电视新闻的趣味性。因此在实际的工作过程中,有关新闻编辑人员应对增加编辑趣味性技巧进行提升,以保障广播电视新闻的收视率。首先,编辑人员应对新闻播报的形式进行丰富,在电视报表的过程中,加入图表、视频、插画等元素,进而对观众的注意力进行提升。而在进行广播新闻报表的过程中,由于难以给听众以视觉上的刺激,因此新闻编辑应在语言应用上下功夫,注重语言表达的生动性以及幽默性,让观众在听取新闻的过程中找出乐趣。其次,广播电视新闻编辑工作人员还应对新闻的标题给予重视,通过标题的设立引起观众的探究欲望。值得注意的是,标题的制定虽然应坚持趣味性,但应把握住一定的尺度,不能过分的对新闻内容进行夸大,要保证标题内容与新闻内容相统一。
5)舆论监督技巧
广播电视新闻播报应肩负起一定的社会责任,其应保证新闻的真实性,通过新闻的播报向社会大众传播正向思想,引导社会风气。因此广播电视新闻编辑工作人员在进行编辑工作的过程中,不仅要对编辑工作负责,同时还要对社会上的舆论风潮进行监督,针对社会上的不良现象给予及时的抨击,对社会大众中的不良思想进行积极的修正,借助广播电视新闻的力量,对我国的大政方针、治国理念等进行宣传,通过广播电视新闻作用的发挥,对和谐社会的建设、依法治国的实现进行不断的推进。
3总结
综上所述,要想搞好广播电视新闻的编辑质量,有关新闻编辑工作人员应对广播电视新闻的编辑技巧进行研究,通过广播电视新闻编辑技巧的应用,促进我国广播电视新闻播报质量的稳步提升。
浏览量:2
下载量:0
时间:
现代新闻媒体的不断发展,新闻作为信息的媒介,已经成文现代社会文化的一部分。下面是读文网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新闻编辑职称论文,供大家参考。
在现代社会,经济和社会发展迅速,互联网成为人们获取信息的重要方式之一,因而有评论人认为新闻编辑的工作十分容易,只需要从大量的信息当中进行筛选即可,但实际情况不然。新闻编辑承担着重要的社会责任,不只是进行编稿这么简单,社会以及新闻行业当中的很多因素都会对新闻工作者产生影响。因此,需要新闻编辑有很好的职业素养,在自己的工作中尽职尽责,承担起社会赋予他们的责任。
一、新闻编辑的职业素养要求
(一)热爱新闻编辑工作
不只是对新闻编辑,任何岗位其实都是如此,需要对自己从事的职业和岗位有一定的敬畏之情,热爱自己的岗位,这样才能更好地发挥自己的责任心,更好地尽自己全力完成工作任务。同时,新闻编辑的任务是要给人民群众传达新的信息和实事,所以在编写稿件的时候一定要处处从人民群众的角度去思考问题,严格要求自己。[1]虽然社会发展迅速,大量信息涌来,更要求新闻编辑能够在群众的角度出发思考什么才是他们真正需要的问题,坚持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提高新闻工作的质量。新闻工作者还要有一定的奉献精神,这也是热爱自己工作的一种表现。
(二)提高新闻编辑专业技能
当今社会是知识的时代,信息和科技高度发展,没有一定的专业技能很难在一个领域长期生存下去,新闻编辑也是一样,需要提高自己的文化素养以及与新闻编辑相关的专业技能。由于新闻编辑进行的工作有一定的特殊性,他们不只是要对一个特定领域了解,还需要大量了解其他方面的知识和背景,在很多领域相互交错渗透的新闻节目当中,新闻编辑需要有综合性的多视野的眼光和知识储备,否则,很难在短的时间内对信息进行整合评价。对于新闻编辑的更高要求使得新闻编辑要更加开阔艺术视野,提高自己的审美情趣。
(三)加强辩证思维
新闻编辑是受众和记者之间起到联系作用的纽带,新闻编辑实质上也是一种服务性工作,他们是记者的助手,是受众的朋友。新闻编辑想要更加活泼、更加全面、更加深刻地反映现实问题,想要将理性和情感更好的结合,将动态和静态更好的结合,将传统和现代更好的结合,将负面和正面更好的结合在一起,则需要有一定的辩证思维,能够在第一时间分辨是非,理清思路进行报道。由于社会和人类的进步,大量丰富复杂的信息充斥着人们的生活,很多时候简单直观的思维方式不能够更好地反映出事件的双层性质,单一的思考方法也会让很多人认为新闻编辑不足以反映信息的多重概念,在拥有信息的时候,更加重要的是如何处理加工信息,如何做到让信息带有自己的观点和头脑,这是对新闻编辑的更高要求。
二、新闻编辑的责任
(一)全面掌握政策方针
对于新闻编辑来说,每天都要处理很多的稿件,接触多个方面、多个角度的信息,有些是他们所熟知的,有些不然,这就需要新闻编辑对于当前时期政府的方针和政策加强了解,详细掌握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新局面、推进“一国两制”实践和祖国和平统一大业以及始终不渝走和平发展道路等方针政策,了解基本国情和基本政治制度,不断地学习理论知识,不断地丰富自己的知识储备,不单单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实现中国梦,更要对一些方针政策有自己的看法和见解,用政治家的眼光看待不同的信息和事件,认识到自己肩上的重任并勇于担当。
(二)认真全面学习知识
新闻编辑不是单单在一个固定的方面进行报道,他们的工作有一定的特殊性,需要大量了解多个方面的知识和背景,在很多领域相互交错渗透的新闻节目当中,新闻编辑需要有综合性的多视野的眼光和知识储备,不然,很难在短的时间内对信息进行整合评价。只有扎实的知识基础作为根基,在面对不同领域、不同背景的稿件时,才能在最短的时间内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很多新闻编辑没有认识到这一点,一味地追求新闻稿件的数量,不要求质量,没有见解、没有看法、没有观点,这样的新闻编辑迟早要被新闻行业所淘汰。
(三)保持清醒灵活的头脑
其实,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新闻编辑也要有哲学家的头脑,对于同一个问题看的角度不同得到的观点就会不同。一个新闻编辑永远都要把辩证唯物主义的思想和思考问题的方式记在脑中,在问题面前不能被他人和社会舆论所迷惑,不被事物的表面情形所掩盖,而是要保持清醒灵活的头脑,坚持自己的观点,理清事物的内在客观规律和事件的前因后果,将最为真实的新闻事件呈现在观众面前。这单单是对于新闻编辑的职业要求,更是新闻编辑加强责任意识的重要表现。
三、结束语
在信息时代,人民群众更加关注新闻行业的发展,新闻编辑是其关键因素之一,在某种意义上,新闻编辑的职业素养也变得至关重要。新闻编辑有责任将最真实的社会事件传递给群众,新闻编辑需要有更强的适应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不断提升新闻稿件的质量,尽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责任。
一、新媒体对新闻编辑工作带来的挑战
1.削弱了新闻编辑对新闻传播的控制权
新闻编辑这种职业之所以产生和存在是因为信息这种稀缺资源需要持续的管理,专业人士变成看门人、控制者,同时提供和控制有关信息、娱乐和通信的通道。随着新媒体的发展,情况发生了变化。新闻编辑不再是信息发布的垄断者,其信息控制的能力大不如前。美国《连线》杂志将新媒体定义为“所有人对所有人的传播”,暂且不去诟病定义的规范性,却可从中窥见新媒体从根本上改变了传播主客体的关系,尤其是对新闻传播而言。今天,信息不再是稀缺资源,对信息的占有不再是新闻专业者的特权,人人都可成为信息选择的主体,人人都具有报道权和对新闻发表评论的权利,“公民新闻时代”宣告来临。传统媒体环境下,新闻编辑最重要的权力,即信息控制权,他有权决定什么是新闻,哪些信息可进入媒体版面,哪些信息应该删除,哪些信息是重要的信息,哪些信息可以从轻处置,这一点体现了大众传播媒介的议程设置功能。而新媒体的个人化双向沟通替代了由上而下的大众传播,接收者主动地“拽取”(pull)信息替代了新闻编辑将信息“推排”(push)给受众。新闻编辑的信息控制权在一定程度上失去了意义。议程设置转而成为微博大V的信息传播武器。“朱令事件”“表哥事件”以及“房姐事件”等正是由于微博大V的跟进、转发和评论而成为社会舆论的热点。这些事件中,原本对新闻及新闻如何发酵具有控制权的新闻编辑却被公众牵着鼻子走,变得迟缓而被动。
2.改变了新闻编辑“幕后制作者”的工作方式
传统新闻传播以报纸、广播和电视为主要渠道,新闻编辑的工作方式主要是与记者互动,在幕后对新闻报道进行策划、加工和设计。这样的工作方式不要求与受众直接交流和互动。而今天,以数字技术为特征的新媒体以其快捷性成为新闻传播的主阵地,从2011年到2013年中国的舆论热点来看,“郭美美”“故宫被盗”“大学生投毒”“表哥事件”“校长猥亵幼女”等事件都由微博引发,或微博成为公众舆论主阵地。新媒体开创了一个新的时代——互动式数字媒介的时代,而以技术融合为主要特征的媒介融合则进一步将新闻传播的阵地简便化。手机、掌上电脑等已成为新闻传播的新渠道。传统媒体也纷纷借助新媒体手段企图守住阵地。互动式数字媒介的时代要求新闻编辑工作从幕后转向前台,成为公共论坛的主持人,具备采、编、播、控等多种业务能力,尤其是对公共论坛互动的控制能力,以及通过公共论坛收集数据分析受众需求的能力。然而,目前一些新闻编辑还不能适应这样的角色,当受众评论偏离预设方向或传播偏离预定轨道时,新闻编辑常常不知所措,不知如何与受众互动,要么删除微博、评论,要么关门大吉,更不用说利用这样的反馈引导受众或升级信息产品。如4•20芦山地震期间发生的“福建新闻频道与厦航纠纷事件”,福建新闻频道本欲通过其官微发声谴责厦航,网友却一边倒支持厦航,批评福建新闻频道记者特权思想,最后编辑只得删除微博。
3.影响了新闻编辑的专业主义精神
专业主义是西方话语,随着改革开放一起进入中国新闻从业者的视野。经过历次的改革和新闻从业者的努力,到今天为止,新闻专业主义基本精神即“新闻媒介须以服务新闻大众为宗旨,新闻工作须遵循真实、全面、客观、公正的原则”,在新闻从业者的新闻实践中已成为其认知系统的一部分。新媒体的发展让这一认知甚至实践受到影响。从认知角度来讲,编辑方针受到了冲击。传统媒体环境下,由于“独家报道”“议程设置”等能够实现,媒介受到市场的引诱相对得到控制。然而,新媒体削弱了新闻编辑的控制权和议程设置的能力,一些媒体的受众不断流失,这一切使得新闻业的市场性进一步凸显。利润最大化的目标,对新闻从业者的专业主义精神产生了巨大干扰,冲击了编辑方针。为获取更大的市场份额,争取更多的受众,许多媒体走上娱乐化之路,关系国计民生的硬新闻减少,娱乐新闻大量增多。这就偏离了新闻专业主义精神。从实践来讲,编辑方式被迫改变。传统媒体环境下,新闻编辑的编辑方式为初审→复审→终审→发排。新媒体时代,这一方式被迫改变。如“文章出轨”事件,《南都娱乐周刊》在得到充足事实的情况下,并没有遵守新闻规律在第一时间客观、公正地展示事实,而是选择了通过微博发起“周一见”的话题发酵事件,进而炒作事件,最大限度地吸引公众眼球。这一过程中,当事记者和编辑在事件的发酵中成为新闻人物,媒体也沦为逐利的工具,走向了消费主义和商业主义一边。此外,面对新媒体传播内容的杂、乱,一些新闻编辑为了占领传播高地,往往对新媒体内容不加验证和甄别,简化甚至省略审核,而直接在官方微博发布或者在传统媒体上直接照搬,原以为是控制了信息发布,实际上却是被新媒体的信息浪潮绑架。如新闻界熟知的2013央视乌龙“英国维珍集团玻璃地板飞机”事件。
4.消解了新闻编辑的社会责任
新闻编辑是新闻传播效果的主要负责人。新闻传播应达到的效果有两个方面:一是受众获得了知晓权,以根据变化作出相应的反应;二是新闻应该对社会发展具有推动作用。然而,综观新媒体时代,新闻传播是否达到了应有的效果?面对海量信息,受众是更清楚了还是更糊涂了?新媒体的海量信息传播对社会进步究竟作出了哪些贡献、起到了哪些积极作用?哥伦比亚大学自由论坛媒体研究中心执行董事埃弗里特•丹尼斯称,媒介文盲即不具媒介素养的人“对人类精神具有潜在的破坏作用,就像被污染的水和食物对肉体的损害一样”。新媒体使受众能够更便捷地获得更丰富的信息,但也更加模糊了真实世界和媒介世界的边界,身在其中的新闻编辑似乎也无法廓清两者的边界,正在或已成为这种破坏作用的推助者。犯罪、灾难、战争等等破坏性的事件充斥在新闻媒体上,受众在选择中变得不知所措和压抑、浮躁。社会似乎因为新媒体变得更加方便了,然而,新闻对于社会发展的推动则要打上大大的问号。综上,这些挑战均与新闻编辑的媒介素养相关。媒介素养就是人们面对各种媒介信息时的选择能力、理解能力、质疑能力、评估能力、创造和生产能力以及思辨的反应能力。新闻编辑媒介素养的高低决定了其面对新媒体时工作能力的高低,因此,重构新媒体时代新闻编辑的媒介素养很有必要。
二、新媒体时代新闻编辑的媒介素养
詹姆斯•波特认为,媒介素养有三大重要基石:个人定位、技能和知识结构。个人定位是能量与目标,知识结构是原材料,技能是工具。
1.新媒体时代新闻编辑的定位——从“信息把关人”到“信息产品经理”
定位由目标和动机构成,通过目标,形成信息处理的任务,决定信息的去留。搜寻信息的动机越强,就越会为实现目标而付出更多的努力。传统媒体语境下,受众被理解为“被动的信息接受者”。因此,新闻编辑的主要工作目标是“把关”,传或不传什么;新闻编辑控制和主导新闻传播,不用太多考虑受众的信息使用感受。然而在新媒体语境下,由于新闻传播主体的变化和传播渠道的多样化,新闻编辑已无法控制传什么,他面对的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受众,而是形形色色的信息产品使用者和检验者。如果专业媒体想继续影响新闻传播,引导社会舆论,就需将其工作职责定位从“信息把关人”转向“信息产品经理”。信息产品经理意味着要接受信息如其他产品一样作为商品在市场上售卖,并接受市场规律的制约这一转变。因此,他要负责并保证高质量的信息产品按时完成和发布。具体来说,新闻编辑要如企业产品经理一样,倾听产品使用者的需求;负责信息产品功能的定义、规划和设计。另外,还要认真搜集使用者的新需求、竞争产品的资料,并进行需求分析、竞品分析以及研究产品的发展趋势等。总之,新闻编辑要注重信息产品使用者的使用感受,了解其需求,满足其需求,根据使用者的体验设计产品的呈现平台、呈现方式,并不断根据使用者的反馈升级信息产品质量。“新闻媒体是否能够像社会化媒体一样重视和尊重用户体验,将决定其内容优势在新媒体环境下最终能够发挥到多大。”当然,信息产品经理很容易让人觉得过于市场化和经济化,过于迎合受众,这就更加需要强调新闻专业主义精神。
2.新媒体时代新闻编辑的技能——从“幕后制作者”到“公共论坛主持人”
技能是人们通过实践培养起来的工具。传统媒体语境下,新闻编辑通过实践培养起来的技能主要是新闻的“幕后制作者”,他们对新闻进行加工、提炼成品。但在新媒体时代,新闻编辑已被动地被推至台前,那就应重新培养其所应相称的技能。第一,作为论坛主持人,应具有大数据时代的新闻整合技能。新媒体的发展带来了大数据。大数据时代最大的转变就是放弃对因果关系的渴求,取而代之的是关注相关关系,即新媒体、大数据促成了人们对于专业媒体组织整合、诠释信息的依赖。所谓整合,“就是将一些零散的、有意义或看似无意义的内容通过某种方式重新编排组合到一起,形成系统化的整体”。具体来说,新闻编辑的任务就变成根据受众的需求,从新媒体数据库的海量信息中,提取相关的新闻素材和资料,采用集成、配置和深度加工等编辑手法,围绕着单条新闻、单个话题或问题、单个新闻事件的相关新闻或多篇新闻报道进行编排、组合,并通过适当的渠道发布到受众那里,从而提升原有内容的价值,或创造新的价值。同时,掌握相关信息统计和处理的能力。如果说议程设置的时代是影响受众“想什么”的时代,那么新闻整合的时代则是影响受众“怎么想”的时代。第二,作为公共论坛主持人应具备良好的网络沟通能力。“如何与社区参与者打交道,创作出高质量的报道,是下一个时代新闻业走向繁荣的最终方式。”新媒体时代传播的交互性增加了传播者之间的沟通,也考验着新闻编辑与受众的沟通能力。这种沟通能力已不是传统意义上的新闻采访能力,而是基于互联网技术的网络沟通能力。网络沟通能力包括利用网络进行采访,如利用e-mail、facebook、微博等,搜集新闻的能力,进行调查的能力,利用社交网站发起讨论的能力,创建网络社区作为新闻来源的能力等等。尤其是在发起话题讨论方面的能力应作为能力培养的重中之重。作为主持人,应该能够把握好话题内容、掌控话题的进度以及引导好话题的走向。这一点,《人民日报》官微的“你好,明天”已产生了不小的影响。第三,作为论坛主持人还需具备帮助受众提高媒介素养的能力。帮助受众提高媒介素养是为实现二者之间的良性互动。新闻效果的实现绝不仅仅是新闻编辑等新闻专业工作者的事情,而是社会互动产生合力的结果。因此,提高受众的媒介素养能够优化专业媒体的新闻传播效果,能够促进社会健康发展。可通过人际策略、呼吁公共教育等手段来实现。
3.新媒体时代新闻编辑的知识结构——从“知识复合型”到“行知并重型”
传统媒体语境下,新闻编辑更多被看做“剪刀加糨糊”的专业型人才,新闻的确认、标题的制作、报道的配置与合成已成为编辑思维里的流水线工作,这样的工作要求新闻编辑具有复合型的知识结构。同时,作为幕后执行者,新闻编辑几乎与真实的世界相隔绝,总是置身于新闻记者建构的“现实世界”中。新媒体语境下,由于工作方式的转变,知识复合远远不能满足工作的需要。新闻专业主义的坚守,现实世界的真实体验等行动力与复合型知识同等重要。新媒体时代,新闻来源多样、复杂,报道失实的发生,往往与新闻编辑过于迎合受众需求有关,进一步说是与其新闻专业主义精神的丧失有关。由于新闻编辑对受众的知晓权和推动社会发展具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因此,新媒体时代——信息产品经理时代,媒介专业知识更加强调的是对新闻专业主义精神的坚守。美国“卡耐基-奈特未来新闻教育计划”的纲领性文件《宣言:新闻学教育的蓝图——培养21世纪新闻领袖的专业学院》中指出在网络文化飞速发展的今天,新闻职业道德问题尤为重要。同时阐明聘请业界精英的目的不只是职业技术的培养,更重要的是职业道德的培养。这是治疗新媒体传播带来的内容无序、效果不明等顽疾的良药,也是新闻编辑工作的法则,只有如此,才不会被信息浪潮制约,被动地随波逐流。一个人在真实世界拥有越广阔的体验,在欣赏与分析信息时就会拥有越牢固的基石。如参与过政治活动的人比那些在现实世界从未经历过政治活动的在分析关于政治活动的信息时,就拥有更好的深度。同样,参加过文体活动的人,在解析娱乐活动时就要比那些没有相关经验的人更有发言权。新媒体时代新闻编辑的定位已转变为产品经理,因此,新闻编辑不能只躲在幕后仅仅凭借专业知识控制新闻发布,而应不断增加现实生活的体验,以便在新闻解析、整合的深度上下工夫。当然,复合型知识储备仍要加强,我们拥有的知识越广阔,在感知信息时就越自信。央视“愚人节事件”“福建新闻频道与厦航纠纷事件”,凤凰卫视“高官留学子女毕业一年内回国”事件等均与新闻编辑知识结构单一、狭窄有关,因不了解国外愚人节习俗、不了解航空飞行管制条例等造成。因此,新媒体时代,除具备专业知识外,新闻编辑应尽可能地储备各类知识,要具备交叉学科、边缘学科知识,甚至市井习俗等。
4.新媒体时代新闻编辑素养拓展——从“信息管理”到“知识管理”
传统媒体环境下,对信息的占有是媒体的生存之道,因此,大多数媒体都有管理信息的战略。但新媒体环境下,信息超载,信息的获取不再是成功的包票。知识的内涵比信息丰富。媒体的生存之道、新闻编辑的生存之法应转变为对知识的掌握,即正确利用信息以达到目标。因此,新闻编辑须学会在泛滥的信息中披荆斩棘,找到重要的信息,尤其是知道如何利用这些信息,即学会知识管理。劳伦斯•普鲁萨柯(LaurencePrsak)指出,唯一能给一个组织带来竞争优势,并持续不变的就是知道如何利用所拥有的知识和以多快的速度获取知识。这一论述对于媒体同样适用。因此,新媒体时代新闻编辑应具有知识管理的战略。新媒体一方面冲击着新闻编辑的工作,另一方面也为其提供了知识管理的新战略,即借助新媒体所建立的知识管理网络,包括知识学习系统、知识共享系统等,从而保证新闻编辑的理念、知识更新和职业生命力。
三、结语
新媒体开创了一个新的时代——互动媒体的时代,它从根本上模糊了新闻生产者与受众的界限,缩小了二者的鸿沟。新闻编辑应在新的媒体环境中重新定位,成为信息资源的重构者;建构新的知识结构,成为海量信息的瞭望者;学习新的编辑技能,成为舆论的引导者和发起者;探索新的稀缺资源——知识的管理策略,成为知识管理者。
浏览量:2
下载量:0
时间: